《管子》学习第265天《 轻重丁 第八十三》第五部分
原文阅读
桓公曰:“峥丘之战,民多称贷,负子息以给上之急,度上之求。寡人欲复业产,此何以洽?”管子对曰:“惟缪数为可耳。”桓公曰:“诺。”令左右州曰:“表称贷之家,皆垩白其门而高其闾。”州通之师执折箓曰:“君且使使者。”桓公使八使者式璧而聘之,以给盐菜之用。称贷之家皆齐首稽颡而问曰:“何以得此也?”使者曰:“君令曰:寡人闻之,《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也。寡人有峥丘之战。吾闻子假贷吾贫萌,使有以给寡人之急,度寡人之求。使吾萌春有以剚耜,夏有以决芸,而给上事,子之力也。是以式璧而聘子,以给盐菜之用。故子中民之父母也。”称贷之家皆折其券而削其书,发其积藏,出其财物,以振贫病,分其故赀,故国中大给。峥丘之谋也。此之谓缪数。
桓公曰:“四郊之民贫,商贾之民富,寡人欲杀商贾之民,以益四郊之民,为之奈何?”管子对曰:“请以令决瓁洛之水,通之杭庄之间。”桓公曰:“诺。”行令未能一岁,而郊之民殷然益富,商贾之民廓然益贫。桓公召管子而问曰:“此其故何也?”管子对曰:“决瓁洛之水通之杭庄之间,则屠酤之汁肥流水,则蟁虻巨雄、翡燕小鸟皆归之,宜昏饮。此水上之乐也。贾人蓄物,而卖为雠,买为取,市未央毕,而委舍其守列,投蟁蛇巨雄。新冠五尺,请挟弹怀丸游水上,弹翡燕小鸟,被于暮。故贱卖而贵买,四郊之民卖贱,何为不富哉!商贾之人何为不贫乎!”桓公曰:“善。”
桓公曰:“五衢之民衰然多衣弊而屦穿,寡人欲使帛布丝纩之贾贱,为之有道乎?”管子曰:“请以令沐途旁之树枝,使无尺寸之阴。”桓公曰:“诺。”
行令未能一岁,五衢之民皆多衣帛完屦。桓公召管子而问曰:“此其何故也?”管子对曰:“途旁之树未沐之时,五衢之民,男女相好往来之市者,罢市,相睹树下,谈语终日不归。男女当壮,扶辇推舆,相睹树下,戏笑超距,终日不归。父兄相睹树下,论议玄语,终日不归。是以田不发,五谷不播,桑麻不种,茧缕不治。内严一家而三不归,则帛布丝纩之贾安得不贵?”桓公曰:“善。”
字词注释
[1]洽:收到恩惠。
[2]州通之师:州长向乡师通报。本书《立政》:“分国以为五乡,乡为之师。分乡以为五州,州为之长。”州、师指州、乡的长官。折箓:簿册。
[3]式:用,以。聘:问。
[4]盐菜之用:谦虚的说法,极言其微薄。
[5]恺悌:和乐平易。
[6]振:同“赈”。救济。
[7]瓁洛:即“濩洛”“瓠落”,为双声字。杭庄:即康庄,指通畅的河流。
[8]蟁虻:即下文“蟁蛇”,蟒蛇之属。翡燕:翡翠鸟。
[9]为:助。
[10]新冠五尺:年轻人和小孩子。新冠,指刚行过冠礼的青年。古时男子二十而冠。五尺,五尺之童。
[11]被:及。
[12]衰然:衣服破损的样子。衰,同“蓑”。
[13]沐:砍去树枝。
[14]超距:跳跃。这里指男女舞蹈相互游戏。
[15]玄:当作“互”。
[16]内严:从内部来看。严,通“瞰”。看。
译文参考
齐桓公说:“峥丘之战之时,许多百姓都借贷,背负债务和利息供给军需,缴纳国家的赋税。我想要恢复百姓的本业,该怎样做才能使百姓受惠?”管子回答道:“只有曲线治理的办法可以办到。”齐桓公说:“好。”下令左右各州:“标榜放贷者的家庭,用白色粉刷他们的家门,并加高他们巷子的门。”州长拿着簿册通报乡师说:“君主将派遣使者前来。”齐桓公派出八位使者用玉璧慰问放贷者,说是给他们作购盐买菜之用。放贷者都叩头至地说:“我们怎么能够得到如此厚待?”使者说:“君主有令:我听说《诗》有言‘和乐平易的君子,犹如百姓的父母’。我进行了峥丘之战。我听说你们放贷给我国的贫民,让他们可以有钱供给我军军需,以满足国家的赋税。这让我的子民春天得以耕种,夏天得以锄草,还能供给赋税,这都是你们的功劳。因此用玉璧来慰问你们,供你们购盐买菜所用。你们就相当于百姓的父母呀。”放贷者于是都折毁借券,削除契约,发放囤粮,散出财物,来救济贫弱病困的百姓,分发从前囤积的资产,因此国内丰衣足食。这是峥丘之谋。这就是曲线治理的办法。
齐桓公问:“四方郊野的人民贫困,商贾却富有。我想要减少商贾的收益,来增益四方郊野的人民,应该如何做到?”管子回答道:“请您下令疏通濩洛的水道,引向康庄畅通的河道。”齐桓公说:“好。”施行命令不到一年,郊野上的人民就变得生活殷实,越发富足,商贾越来越贫穷。齐桓公召见管子问道:“这是什么原理?”管子回答道:“疏通濩洛的水道,引向康庄畅通的河道,那么屠户、酒家的油水都充满水流,大蛇飞鸟都会聚集在此,适合黄昏时在此饮酒。这是一种水上享受的乐事。商人带着货物,来到这里卖东西和买东西都如有神助非常顺利,市井尚未散尽,就委托或舍弃他们的摊位,去射杀大蛇。年轻人和小孩子,就申请拿到弹弓弹丸在水上嬉戏,弹射飞鸟到暮色降临。所以商人低价卖出、高价收购货物。四方郊野的百姓就出售他们低价买到的货物,他们怎么会不变得富有呢!商人又怎么会不变得贫穷呢!”齐桓公说:“好。”
齐桓公说:“五方的百姓大多衣服破败鞋履穿洞,我想要让布帛、丝絮的价格降低,有什么办法吗?”管子说:“请您下令把路旁树枝都砍掉,让路边没有一点树荫。”齐桓公说:“好”。
施行命令不到一年,五方的百姓大都衣服布帛鞋履完备。齐桓公召见管子问道:“这是什么原理?”管子回答道:“路旁的树枝还没砍光的时候,五方的百姓,男女相好交往的时候来到集市,等到集市散场,就在树下相见,谈笑聊天一天都不回家。壮年男女,拉着推着车子,在树下相见,嬉戏笑闹跳舞游戏,一天都不回家。父兄在树下相见,互相议论谈天,一天都不回家。因此田地得不到开垦,五谷得不到播种,麻桑得不到栽种,蚕丝得不到收拾。一家之内就有三种不回家的情形,那么布帛、丝絮的价格怎么会不贵呢?”齐桓公说:“好。”
核心内容解读
本篇第十节阐述了用表彰方法使放债者放弃债权的计谋。这种“峥(zhēng)丘之谋”展现出榜样的经济力量。如果说前面的“城阳之谋”突出负面的榜样力量,那么峥丘之谋突出正面的榜样力量。
《管子》的作者认为,轻重之数在战争时期可以筹集军费,赏有功;在和平时期可以奖励诚信之士,推行仁义。经济与伦理不可分割。“教训成俗则刑罚省”,德治同样不容忽视。前文《管子·揆度第七十八》说:“(轻重之数)国有患忧,轻重五谷以调用,积余藏羡以备赏。天下宾服,有海内,以富诚信仁义之士,故民高辞让,无为奇怪者。彼轻重者,诸侯不服以出战,诸侯宾服以行仁义。”
公众的信心,政府的诚信是国家信用的来源,是经济生活最为基础的结构,也是经济得以稳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困难的时代尤其是这样。一位中国记者曾用“令人感动而且害怕”一语形容韩国人的爱国心,他说:“1997年金融危机后,韩国经济受到重创,政府号召妇女捐出金银首饰,以补充虚弱的国库,结果韩国城乡妇女无论老幼均积极响应。在汉城的大街上,几乎看不到日本或欧美的进口车,韩国自产的现代或大宇占据绝大多数。一位在韩国生活多年的华人对我们说:‘在韩国进口商品更便宜,他们有个观念,自己的东西就是好。比如在韩国卖的香蕉就很便宜,因为韩国不产香蕉,香蕉都是进口的。’”可见,精神力量在关键时刻能拯救危机。
第十一节阐述引诱商人玩乐,削减商人财富,使农民逐渐富裕的计谋。“抗庄之谋”的本质是发展娱乐业,节制资本。节制资本是中国古典经济思想一贯的主张。《管子·权修第三》认为,市场上店铺不成行列,是百姓富裕自足的标志,上面说:“市不成肆,家用足也。”显然作者反对过度商业化,主张农民回归本业。本计的目的与《管子·轻重乙第八十一》“城藏之谋”一样,都是为减少商人利润,实现百姓均平。《管子·轻重乙第八十一》中有“吾欲杀正商贾之利而益农夫之事”,本节中则称“寡人欲杀商贾之民以益四郊之民”。抗庄之谋用发展娱乐业的办法实现百姓均平,真可谓“缪术”。
国民的生产和生活习惯的确会影响整体经济状况。《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说:“初,匈奴好汉缯絮食物,中行说曰:‘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然所以强者,以衣食异,无仰于汉也。今单于变俗好汉物,汉物不过什二,则匈奴尽归于汉矣。其得汉缯絮,以驰草棘中,衣皆裂敝,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監酪之便美也。’”西汉时,匈奴为了摆脱对汉朝的经济依附,在宦者中行说的劝说下,匈奴将汉朝的缯絮做成衣裤,穿上后故意纵马于荆棘中弄破它,让人看到汉朝的缯絮不如匈奴的毛皮衣服;他们干脆将汉朝的食物直接扔掉,目的也是保持本民族的生活消费习惯,进而维护经济政治上的独立。
现代社会,在一个商品和资本全球化时代,这个道理依然有借鉴意义。市场和领土一样不能与人!技术和主权一样不能换来!早在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Friedrich List)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就曾指出,如果沿海公民对本民族工业产品心存蔑视心理,其结果将是灾难性的,甚至有政治分裂的危险!所以,李斯特主张经济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国家保护自己的工业,培育自己的市场。因为国内市场的培养比向海外追求财富重要得多,国内工业上有了高度发展的国家,才能在国外贸易上有所发展。
韩国人懂得市场和土地一样是不可交换的宝贵资源,爱国不仅是爱自己国家的领土,还要爱自己国家的产品,哪怕这种产品不是最好的。韩国人信奉“身土不二”的消费原则,将市场与民族品牌结合在一起。在韩国国内,本国人用国货是一种基本的消费观。在韩国主要城市的大街上,找一辆非本国品牌汽车是件十分困难的事,尽管在首都的商业区你能同样发现奔驰、宝马、VOLVO等世界一流品牌的汽车销售展示厅,但是在马路上能看到的进口车绝对寥若晨星。韩国汽车在国内市场上始终占有超过95%的份额,究其原因主要是韩国人的消费观念。他们从小接受的就是爱国和买国货的教育,认为买外国汽车是一种耻辱,会被人耻笑。1997年韩美间发生汽车大战。美国试图要求韩国政府采取“具有转折意义”的措施来改善韩国消费者对外国汽车的消费意识。但韩国以“从政府的角度努力有限”为由加以拒绝。韩国人因为有了独立的民族精神才有了强大的本国产业。
第十二节阐述了剪枝消除树荫,不准百姓玩乐,使贫民专力务农的计谋。“沐树之谋”的本质是节制娱乐业,发展生产。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强大起来,必须有强大的实物经济做后盾,靠经济泡沫支撑的繁荣是最危险的。“沐树”就是把路旁树上的枝条剪去,以绝游息,使民归农以富国。
此计与前面抗庄之谋正好相反,抗庄之谋是发展娱乐业以损富者之有余,沐树之谋是减少娱乐以补“衣坏而鞋破”者之不足。二者的原理基本相同,都是为达到百姓均平、社会和谐。《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中亦有此计,文句多有不同。
《管子》的作者清楚,只有发展商品生产,物价才会真正降下来。沐树之谋是通过减少娱乐的巧计让人们从事生产。最早论述通过人为扩大需求,增加就业机会,以工代赈的当属《管子·乘马数第六十九》:“如果遇上大旱大水的灾年,百姓无法务农,则修建宫室台榭,雇用那些养不起猪狗的穷人以做工为生。所以,修建宫室台榭,不是为观赏之乐,而是为了求得经济平衡发展的一项国策。”(原文:若岁凶旱水泆,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为庸。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
现代史上是最成功、最宏大的以工代赈计划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期间,它不仅拯救了美国经济,也拯救了美国人的灵魂——劳动会给人自信心!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的另一项重要措施是民间资源保护队计划。该计划专门吸收年龄在18~25岁,身强力壮而失业率偏高的青年人,从事植树护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等工作。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在遍及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到美国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先后有200多万青年在这个机构中工作过,他们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平均每人每期干9个月,工资中拿出绝大部分做赡家费,这样在整个社会扩大了救济面,增加了购买力。民间资源保护队在美国现代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当时所面临的环境危机和社会危机,还扩展了资源保护运动的范围和群众基础,为战后美国的环境运动埋下了伏笔。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渊源(一)
(接上文第264天)
在这一过程中,与古希腊罗马的国家,呈现出地缘取代血缘的历程不同,中国长期保持了血缘社会的稳定性,这是凝聚社会、保持稳定与统一的重要机制。维系酋邦的血缘关系,便在中国进入国家形态后,长期延续下来。赵世超指出西周作为早期国家,不仅血缘关系仍然得以保留,而且还对政治起着支配作用。鉴于此,张光直甚至提出修改国家概念,将血缘作为国家的组织机制之一,从而凸显中国古代原生国家的历史意义。段渝指出:“血缘关系及其组织和原则不仅在先秦时期夏、商、周三代尚不成熟的国家里没有丝毫消融,而且在秦汉以后越来越成熟的国家里还继续长久地与地缘组织同时并存而且交织在一起,这就是宗族组织和农村公社的二重性表现之所在。”沈长云也指出商朝将与王血缘关系较近、具有姻亲关系的贵族安排在距离王都较近的内服,形成政治同盟,从而威慑与王血缘关系较远、没有姻亲关系,居于外服的贵族,以此建立“天下万邦”的统治。西周一方面为加强对边疆要地的统治,镇抚被证明的居民,于是将王室的部分子弟亲戚分封于此,从而开始打破内外服的地理分布;但另一方面大量同姓贵族与姻亲贵族,仍居住于镐京附近。
血缘关系在三代中国演变、发展为宗法制度,不仅在王位传递中,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推动了政权交接稳定机制的产生;而且在中央与地方,依托血缘关系形成的贵族制度,在内部成为拱卫政权的政治力量,在地方上通过分封制度,成为控制各地的政治势力;不仅如此,宗法制度在民间社会获得长期沉淀、推广,从而建立起广泛而普遍的血缘村落,这种社会单元不仅认同国家意识形态,而且具有较强的凝聚力量,并得以通过宗族组织,实现经济互助、纠纷自决,由此衍生而出的商人团体,成为中国古代商业组织的基本构成。因此,在中国进入国家形态之后,血缘关系的延续与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权的长期稳固与地方开拓,而且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与不断发展,构成了中华文明长期统一与延续的伦理机制。
长期的统一观念,促使中国古代政权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比如唐太宗时,有“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的政治言论。五代后唐庄宗时,也认为“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分其南北”。庄宗下诏曰:“朕闻古先哲王,临御天下,上则以无偏无党为至治。”辽重熙七年(1038年),东京留守萧孝忠也奏言:“天子以四海为家,何分彼此?”金熙宗曰:“四海之内,皆朕臣子,若分别待之,岂能致一。”金皇统七年(1147年),行台尚书右丞相兼判左宣徽使事刘筈曰:“今天下一家,孰为南北。”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尚书右丞唐括安礼奏对曰:“圣主溥爱天下,子育万国,不宜有分别。”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大理司直路伯达奏曰:“人君以四海为家,岂独旧邦是思。”金贞祐四年(1216年),监察御史陈规认为金朝实现了“天下一家”,相应不同地区应打破区域藩篱,共同救济民众。“昔秦、晋为仇,一遇年饥则互输之粟。今圣主在上,一视同仁,岂可以一家之民自限南北,坐视困馁而不救哉。”金宣宗时期,河南转运使王扩对曰:“兼制天下者以天下为度。”
相应地,“中国”是一个不断动态扩大的过程。一方面,华夏政权及后来的汉人政权,凭借农业文明的经济优势,不断向四周扩张,但这一扩张后劲不足,因为汉人政权开拓疆土的根本目的是推广大规模农业经济,伴随越来越深入边疆腹地,当地的生态环境越来越不适应大规模推广农业经济,汉人政权从而放缓边疆开拓的步伐,除非更远的边疆有军事、政治价值,否则往往在大规模推广农业经济的临界点停下脚步。从历史上看,华夏政权及后来的汉人政权,固定控制地带向北基本限于长城以内,向西基本限于青藏高原东缘,向东基本限于沿海,唯独向南,由于南方山岭地带具有大规模推广农业经济的可能,边疆开拓过程中,可以不断利用当地的经济资源,从而具有不断向前的经济支撑,于是呈现出不断向南,最终直到云南的历史滚动。北宋大儒程颢送得意门生杨时回归福建,望着杨时的背影感叹“吾道南矣”,其实是整个中华文明重心不断南移的一个历史缩影。明代韩邦奇指出中国古代地气也呈现了从西北到东南的历史转移:“地气自西北昆仑发脉,渐渐东南去了。此理势之自然,但分得破碎耳。”这一历史现象由于时间持续甚久、空间规模甚大、历史影响甚巨,可称为“南方边疆运动”。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中国历代治理体系研究(全二册)》,夏春涛 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10月
《国富策:读〈管子〉知天下财富》,翟玉忠,博瑞森管理图书,2018年12月
《管子译注(全二册)》,谢浩范;朱迎平 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12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