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左右买的书,一直都没能好好看下去,大概只看了第一章。这一次翻出来看了下去,大概是因为有了心理学的知识背景,再看这本书,完全是不同的世界和感受。
分享与脆弱
最害怕的才是真正要去走向的道路和方向。人人都害怕呈现内心脆弱的自我,好像世界都在告诉我们强大、优秀、有能力才被人喜欢,可到头来发现拉近人与人距离的确是这些词的反面。但其实也不是,或许真相本就是脆弱中方能显现出一个人真实的力量,那种在脆弱中的顽强简直太过动人,更不用说人本身就有着最基本的共通之处,相似的渴望、相似的畏惧、相似的痛苦,当这些在另一个人面前真实显露,当你感受到一个人与自己内在深处的强烈共鸣,谁能拒绝呢。
物化与控制
你看到的不是他,他看到的也不是你,你们看到的都是内心想看到的影像。之前就曾写过一段关于偶像的话,是关于投射的,人们并不真正关心偶像这个人是怎么样的,人们更愿通过了解到的有限信息(甚至想也无法知道全部信息),去推测出“这是一个XX的人”,而这个人真实的样貌,可能只和这个推测有着70%、50%、30%,甚至5%或1%的相似,这也是为什么粉丝由粉转黑、由黑转粉那么容易,也是为什么明星们热衷于创造人设、却又频频翻车。而投射的背后,其实是人们的欲望,不仅仅是个人的欲望,更是群体的欲望,比如高学历被渴望、神仙眷侣被期待、甜甜甜上瘾,而这些欲望其实是人们想要去拥有、占有,而不是平等的尊重,这也是为什么物化和投射是相关联的,当一个人被投射,一个人无法在另一个人眼中被真实的看到,而只是被另一个人看为ta想要看到的样子,去满足ta的欲望和需求,那么这个人可以说是被像物品一样的使用了。就像椅子满足人们坐下的需要,人们不会去问椅子累不累、疼不疼,所以称之为人的“物化”,你不是你,你是一个满足需要的工具、物品,这个被物化的过程中充满了控制,椅子就必须是椅子的样子,如果不是,那么就不可以称之为椅子,那么等待ta的结果,可能是被丢弃、砍掉烧火,如果一个人不再是我期待ta应有的样子,那么就不是ta,不是我的朋友,不是我的爱人,不是我的父母,不是我的孩子,咦,这个论调是不是有点熟悉?可能还真是每个人都很熟悉,因为我们都不可能逃过被物化的经。所以,想一想,如果有一个人可以不物化你、不控制你,ta看到你真实的样子,没有好坏评判,你就是你,你不需要一定成为ta喜爱、渴望的样子,你可以不是那样的,但是依旧被看到、被理解、被尊重、被接受。那么这样的关系,将是繁茂的美丽花园吧,不吸引人吗?
没有所谓的唯一,争斗与磨合是必经之路
很大的一个收获是,“美好甜蜜”的爱情仅仅是浪漫期的特征,不是爱的特征,不是成熟关系的代表。任何成熟关系都将从浪漫走向权力争斗再走向整合、共同创造,在这几个阶段中螺旋式上升。换句话说,如果无法走完全程,没有经历过纠结、愤怒的权力斗争,你们的关系可能永远没有机会进入更深的层次,成为一个美丽的花园。换句话说,如果你正处在权力斗争或关系倦怠期,可能也许意味着,这本就是正常的过程?也许任何关系都要从此走过,甚至任何关系,只要你们肯用心,放下对彼此的控制,敢于分享彼此的脆弱,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负责,愿意倾听对方,那么都会迎来关系的美丽花园?不知道这将是绝望还是希望。
这本书在网上搜了一下,是有简体版,当年是在台湾买的繁体书。简体版的名字应该是《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不得不说,还是喜欢繁体版的名字,关系的花园,精确而美丽,引人前往。
啊,多说一句,其中有一章讲述了性欲与关系,也是非常美好而有趣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