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闫红老师的一篇文章,针对徐静蕾和蒋方舟的一些讨论。闫老师的大部分文章我都会看,我喜欢有态度的人,不管这个态度我是否接受。看完那篇文,我给闫老师点了个赞。
文中有一句话很打动我。她说“一个不能够理解这种(人性的)局限性的创作者,注定走不了多远。”
很多年前,徐静蕾曾经拍过一部电视剧,电视剧里她是个清纯的哑女,跟陈小春是一对。我第一眼就喜欢上她的长相,笑起来有一种柔美的韵味。那时候的我还很排斥长相艳丽的女性形象。
对于让她一步步成长为具有如今江湖地位被称为老徐的博客、微博以及电影,我全没看过!对徐的印象来自于那部电视剧,以及频频出现在娱乐头条的照片和评论。这所有的一切为她树立了这样一个形象,那就是意气风发的新女性!在鼓吹女权的今天,这样的定位与形象无疑很受欢迎,更显得政治正确。
我不喜欢这样的老徐,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高冷!是的,高高在上而冷漠地睥睨众人。
每一个个体都是不断变化的,你三十岁时再回过头看十几二十岁的自己,往往会有一种今是而昨非之感。这说明你在成长。十几岁时喜欢清纯的徐静蕾,三十几岁时却更喜欢自称女神经的陶晶莹。因为她更接地气,会大笑会自黑,有一种温暖的触感。
个人感受是个很奇妙的东西,没有好坏之分。吃素的人不应指责喜爱荤食的人没有爱心,只要他吃的不是濒危物种就ok。因此不管喜欢女神还是女神经,或者自己就是女神经也全不关他人什么事。
每个人都是自身经验的囚徒,我们常说以己推人,这个说法本身就很成问题。你没有她那样的掌控欲极强的爸爸,就不会知道自由呼吸对她来说是多么可贵。所以你根本没办法以己之有限经验推及他人之思想行为,除非你有武志红的专业素养,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现象能否概括出适用于每个人的本质也有待商榷。
然后我找来那期《圆桌派》三八订制特别版,只是想看看闫老师公开声明不“站”的徐静蕾哪里出了问题。五十分钟的谈话节目,其中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徐在说话。作为这期节目的嘉宾,这一点无可厚非。重要的是,我没觉得她哪里有问题!
她谈笑风生,中途还很豪爽地偷了梁文道的酒。五十分钟的节目后,我刚刚送出的“高冷”羞答答地收了回来。不可否认,她很自我,但那又怎样?作为一个成熟的女性,她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很清晰的定位,同时又有能力有勇气追求一种不同于她人的生活方式,这没有任何问题。
节目中老徐谈到自私这个话题,她说人应该要自私一点,爱自己多一些。梁文道补充道,对,就是要自爱。我想作为新女性标杆——老徐似乎根本不在乎自己是否成为标杆——她说的这点深得我心。现今社会上很多陷入迷茫——不管是对人生、工作还是对婚姻迷茫,最大的问题往往是因为不够爱自己。
这个社会对那些事业成功、尤其是更自我的成功女性往往有一种敌意,而且这种敌意常常来自同性。身为女性,不管你是女神还是女神经,都会有人跳出来说你高冷自私假装坚强。你谈自由时,她问你为什么不结婚。你说理想的婚姻状态时,她问你四十岁了还不生孩子是不是焦虑。你谈自爱,她问你在家会不会煮饭倒垃圾。反正她从来不管你到底怎样生活,她关心的只是她自己想要关心的那个问题。
闫老师在自己文章的最后说了这样一段话,“……遇到那种孜孜于标榜正确性、提升自己优越感的人,似乎就只能吃个闷亏的份。但放宽心,你不花什么力气,就能让人家自嗨了,这,不也算最低成本的日行一善?”
看了那个谈话节目后,我倒觉得闫老师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恰恰说明她才是自己说过的那种“没有了解别人的兴趣,只有表达自己的兴趣”的人。
你怎么知道作为一个创作者她想要走的更远?或许她只是想表达对这个世界带着偏见的认识而已。并且,这个远与近的标准,谁定的?高雅与低俗,就好像哲学和鸡汤,不要因为你喜欢哲学就说鸡汤毫无营养。事实证明被鸡汤滋养过的胃更多。
整个节目中老徐一再强调表达的只是自己的观点,即使被闫老师最为诟病的,对蒋方舟说“你应该挑选他们才对”这个表明认可“两性市场”说法的“罪证”,当你用更平和的心态来看,也不成其为罪证。即使我认可两性市场,又怎样?拥有更多资源的人自古以来就掌握着更大的话语权,婚恋市场只是其表现之一罢了。
蒋妹妹在节目中表现的确实更接地气,她说自己的焦虑,以及对步入婚姻生个孩子的渴望,这些都无可指摘。正如她自己也说,二十多岁的自己有这样的渴望,或许三十多岁就会改变,谁知道呢?人都会不断改变,但不是所有改变都可以称之为成长。譬如二十多岁的蒋妹妹在四人组中显得有些弱势,就好像很多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样喜欢引经据典,将他人的思想拿过来证明自己的一些观点。但是四十多岁的徐静蕾更多的却是说自己的想法,那都是时间和生活教给她的,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人。谁知道呢,十年后的蒋妹妹,或许仍旧单着,却更懂得自己。
耶稣说不要轻易去判断一个人,因为你不知道她经历了什么。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即使你知道她经历了什么,也不要轻易对她人做评判,更不要恶意揣度她人行为之后的“深意”,那是即使上帝也无法完全窥测的神秘之地。
Norma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