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再次成为热议的马加爵事件

再次成为热议的马加爵事件

作者: 尉迟龙述 | 来源:发表于2020-10-22 11:22 被阅读0次

由于一份法律文书的公布,马加爵事件再次成为热议。这份法院判决书指当年马加爵案件审判长涉嫌犯罪。看到cj一篇总结马加爵事件的文章,才发现这件轰动一时的案件原来有这么多余波。
简单介绍下,云南大学生马加爵当年杀害四名同学后潜逃,引发舆论关注。最终马加爵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已经执行。后来在网络上流传有马加爵的遗书,指其因为被霸凌,最终愤而杀人。这则遗书实际上并非马加爵所写。但是以此为依据,还有dv作品二次传播。
回顾马加爵的作案过程,可以看出他相当冷静。一共四个同学,是分开几日杀害。中间如何藏匿尸体,以及事后如何逃窜,都经过了计划。但是时至今日,还有人认为马加爵情有可原,这值得深思。
首先,这次审判长入罪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马加爵可能无辜。这是一种很典型的思维误区。这种联想的逻辑是这样,审判长入罪➡️他不是好人➡️他可能判了冤假错案➡️他判了马加爵死刑➡️马加爵可能无辜。这里存在两个逻辑问题。第一不是好人不等于判冤假错案案;第二可能无辜不等于无辜。其中第一个问题,既一个人有缺点就被无限放大,在现在舆论场中非常常见。比如粉丝骂战,会用对方的黑历史来论证这个人不可靠。
第二是那封伪造的遗书为何有很多人相信。这是因为他的构造很符合人们的刻板印象。马加爵犯案之前,就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大学生,而且家境一般。普通人基于这两点的联想,会构成一个自卑的局促的大学生。如果联系到自己曾经的处境(附加说明,从概率上讲,大部分的大学生活都曾经是局促与自卑的),则会由于共情而多一分同情。那么为何这样一个(看起来)无害的大学生会去杀人呢?一般人的看法都倾向于忍无可忍(毕竟这更符合普通人的经历)。此时一份契合人类判断的遗书出现,自然会大加流传。
不仅是马加爵案件,面对很多社会新闻,我们都会产生类似的感受。比如女性会更对如家暴、强奸等恶性事件感到愤慨;部分男性会对强奸做出“不亏”的评价。刻板印象和过去的经历会对一个人的即时判断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大概也就是所谓的偏好(偏见)。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有更多的带有偏好的信息,如果依然只凭直觉,也很容易产生极端的心理。
这个社会的变化,真的是人类需要努力才能适应的。
ps这还是一篇自我表达高于传播的文章

相关文章

  • 再次成为热议的马加爵事件

    由于一份法律文书的公布,马加爵事件再次成为热议。这份法院判决书指当年马加爵案件审判长涉嫌犯罪。看到cj一篇总结马加...

  • ‖热评·我遗憾的是你最好的年纪

    重温马加爵事件背景:2004年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马加爵因为杀害4名同学遭全国通缉,当年3月15日,马加爵在海...

  • 马加爵事件始末

    马加爵事件是指发生于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的一起刑事案件。此案件由于作案者为大学生,出身卑微,...

  • 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对自己的孩子绝望和放弃

    马加爵杀害了自己的同学,马加爵的父母,感觉羞愧难当,后来拒绝认领马加爵的骨灰,不可否认,马加爵的父母是一对善良的老...

  • 保持善良,助人为乐,是平安喜乐的根本

    今天,看到文友心晴的分享,有些感触。她分享今天看书看到前些年有关马加爵的事件。被马加爵杀害的同学中,其中一个同学也...

  • 认识一下马加爵

    今天,我读了一封特别的信,写信的人是16年前轰动全国的云大“马加爵事件”的作案人马加爵,读后让我明白我们看到...

  • 如何看待马加爵事件?(三)

    据媒体相关报道,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教授曾经采访过马加爵,具体观点如下。 1.李玫瑾教授认为,马加爵杀舍友的导火索是...

  • 如何看待马加爵事件?(二)

    如何看待马加爵事件?(二) 大学生频繁犯罪,到底经历了什么??? 所有的高智商犯罪竟然都受这个原因影响...

  • 那些没有

    吴谢宇 药家鑫 马加爵 林森浩

  • 再议马加爵--从犯罪学的角度进行思考

    前言 首先个人先表达一下对现今媒体的无奈,因为很多媒体似乎在尽力想把马加爵摸白,然后对于马加爵的遗书大书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次成为热议的马加爵事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jsu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