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Ten Years Challenge

Ten Years Challenge

作者: 一定在加州 | 来源:发表于2019-01-20 00:33 被阅读0次

    最近流行这个#10年挑战。发一张10年前的和今天的照片,其实是想回顾一下自己的变化。大概是2009的次贷危机,如今又是山雨欲来的新一轮宏观经济的调整正好10年,和刚刚过去的2018,很多优秀的人都离开了我们,让人更加感慨这10时间的飞逝和变化。

    下午参加了现代传媒艺术新闻的主编叶莹,对话同时为舞蹈家,画家,导演的沈伟老师的活动。看到68年出生沈伟的经历,在舞蹈,绘画,电影领域的学习和跨界创作的融合,也想到了自己10年前开始思变的经历。

    2009的时候也是创业的第三年,刚刚搬家到了三层的个小别墅里,做的是一家品牌设计咨询公司叫edigroup*,推崇的Design,Develop,Data的3D理念。

    之所以叫edigroup*,还加了一个*,当时是这么和人说故事的,EDI是我的英文名的开头,也可以解读成从1.0时Emotional Design Innovative Group,推崇的人和品牌之间最强的联结是Emotional Connection,到3.0时 Experience Develop Innovative Group升级,讲的是体验,因为我们给用户提供全面的体验设计。这个*号解释为,一个公司需要有TM商标,需要有注册商标®️,再提升一下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是超越TM和®️的*,要让人知道,更要让人重视。

    edigroup*3.0 的海报和团队

    在2009年的时候,创业三年,有了一些大客户,正好也是思变,寻求发展的转折点。

    我们的设计业务服务了最大的零售连锁品牌Wal-mart,Best Buy,Tesco,Carrfour,Media Market,The Home Depot,Grainger等等,还扩张到了酒店品牌如Accor Hotels等,他们的特点都是连锁,多店,多子品牌。即使如此,我始终觉得设计领域的公司都做不大,世界各大设计公司如IEDO,Frog Design,Ziba Design,ECCO Design,再到一些品牌咨询公司如Future Brand,InterBrand,他们服务了世界最知名的品牌,自己却一直是小而美。怎么才能把公司做大?做一家员工可以上千,营业额也更大的公司,一直困扰着我。

    于是开始了新的尝试,把Design的业务,拓展到了Develop和Data,借助2002年自己获得的7135.com企业网站开发专家证书和没有完全放下的网站开发的常识,借鉴了一些数字营销公司的业务模型,想借助现有的客户,拓展一些开发业务。

    Data领域想做一些数字营销,于是代理了Kadak的一个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销售,又招了产品经理,开发人员,技术服务和销售,想一方面代理销售,同时自己Copy开发一套这个系统。一方面是看好这个系统在中国的市场,但系统太贵,每套的投入大约要30万Rmb,所以想自己开发一套覆盖低端一点的国内品牌客户市场。

    Digital Marketing和Develop的业务小有起色,但代理业务和RomoteApproval.com就是我们自己开发“数字资产管理系统”业务开展的不好,自己几十万买了一套,还在投入了Dell的服务器,但一年时间一套没有卖出去,自己开发团队也没有整出来低端版本,一年时间亏了100多万。

    后来反省,虽然是个好产品,好的Idea,但不是个好商品。本土品牌连品牌的认知都在起步状态,更别谈品牌的资产管理了,让他们为之付钱,几乎更不可能。虽然我们服务的大多数是国际品牌,但国际品牌的总部都在国外,源头也在国外,国内更多的做执行,用不上。

    这应该是自己创业三年,第一次大的失败。损失了一百多万,那时候我们公司的别墅也就300多万。

    尝试拓展业务边界却失败了,同时,感情上也经历大的波折,经历了好长一段低落,住在了公司,躺在床上就是睡不着,就睡在地板上和沙发上,每天醒来都是泪水,或者是泪水干后的盐巴,有过几次喝醉短片儿的经历,公司钥匙丢了还是忘带了,找了同一个开锁的人好几次。由于长时间的压力,脸上也有了溢脂性皮炎,也有可能是盐巴腐蚀了皮肤。

    在后来的几年里,我再也没有流过眼泪,直到一年张艺谋的电影《归来》上演,从头哭到尾,已记不清几次了。是因为看到生命如此之重的爱情和亲情,自己的经历简直不值一提。但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戴尔·卡耐基说的,女性的格局决定两性关系的结局。

    其中还有一段有意思的故事,是和现在比较流行的艺术家朱敬一老师的故事。朱老师的怪味“书法”被大家熟知,但他的画和装置却是我个人更为喜欢的。

    在2007年,第一次看了朱老师在南京东路的顶层画廊的展览而结识,他也是我高中同学王达天的大学老师。

    于是2009年资助了朱老师个展,帮朱老师设计了他“南门大人”的品牌,资助了一些画册和Badge的设计和印刷。看到朱老师现在是用Logo还是我们当年的设计,当时设计了好几个版本,现在是一个一个换着用,还是有几份快乐的。只记得那时我们的办公室的三层别墅里,挂的都是朱老师的画。

    前几年朱老师去厦门办画展,一位厦门藏家朋友偶然在朱老师的画册反面看到了我2009年印刷的画册留下的我们公司名字和我的名字,惊讶的问我怎么回事儿,后来还请我介绍朱老师认识,于是收藏了他的一幅作品,也是10年前种下的缘份。

    今天下午的艺术对话,沈伟老师提到是他在2009做了一次手术和在画室昏倒的经历,让他有了对生命和艺术新的理解和今天在艺术领域的成就,巧的是我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11月,也做了一场小手术。也触发想到了10年前自己开始了的一些经历和失败。

    今天的相遇,是我第一次见到有人能把Fine Arts 和Performing Arts结合在一起,也是结合的如此完美。也算是一次偶然相识。

    也是一种缘份。我的高中是戏校,Fine Arts专业,我们现在做的事儿却是Performing Arts,起点和切入点是把国内的舞台剧搬到国外去演出和交流,同时在做的是一个大票务平台。而沈伟老师在美国学习艺术,舞蹈,电影,绘画20多年后,却有意安排更多的时间回到国内发展。

    今天播放他的一个视频作品主题叫“Everything Connceted”,我就想科技过去30年的发展是Connecting People,5G的发展是个转折点,科技在未来三十年是Connecting Things,艺术和科技的发展似乎是同步的。

    如视频作品一段话说:“想象一片落入山间小溪里的树叶,他们没法控制自己的行动,而是由溪水的引导,反应而流动…”,技术的浪潮是浩浩荡荡不断向前,艺术的发展是融会贯通下自成蹊。但或许这都是必然。

    2019年1月20日2:30分

    夷定在上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Ten Years Challenge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jvt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