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包括其他睡眠引导的问题,我每次都会先问这样一个问题:你介意吗?
撇开外界那些“影响独立,没有安全感,影响身高发育”的评判,你介意这样一直被摸着陪睡吗?
我看待这个问题更加关注的是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而绝对不是外界的那些标准
这个应该就是问题的本质,首先是你介意吗?亲子关系中,任何事情最重要的首先是亲子关系。
无论育儿还是其他,我们总是以外界的标准来评判自己的行为,而不去关注标准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制定标准?这个标准是否权威?包括自己在解决一个问题时,也总是搜索到结果就照搬操作,不去思考结果得出的过程,这样肯定无法实现举一反三的,下次再遇到这样的问题依然不会解决。
但是开始之前,我还会追加一个问题,如果使用这些策略意味着一开始比你被摸着入睡需要花费的时间更多一点,你是否还愿意?
习惯是长时间养成的,而打破习惯自然也需要时间。第二个问题,也是让有这样困扰的妈妈们有心理预期。
我见过不少被这方面困扰的妈妈,急着想找捷径,在真的开始实施策略时,会发现很麻烦,反而觉得还是这样陪睡更简单方便。
我是否愿意做出这样的改变?我是否能够坚持这样的改变而中途不再改变?做一件事情前总是一拍脑门,血一热就做了,那么我是否能够坚持这个标准做下去,我愿意这样做下去吗?
针对习惯问题,习惯是长期养成的,要被改变需要更长的时间。可我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都渴望着马上就能够出现效果。时间的长度在哪个方面都是实用的,没有什么可以即刻见效的事情。坚持不下去的原因就是看不到事件的复杂性、不可预知性、困难性。关键是面对问题时的心态。
比如今天球球不想上学,我又跟他大吵,逆着他的情绪来,扬言把他送到老家。可是想想我自己,也是有那么多天不想上班的。先接纳情绪,接纳情绪,可我总是习惯逆着他的情绪来。爆吵,怒骂都是渴望着马上堵住那条喷涌逆流的河。甚至说出了最后悔的就是生孩子这类的话。
孩子是需要确定的,反复导致的是困惑,从而反而更加强化了孩子这个行为。
我总是反复无常的。有时对球球无限的包容,有时又要严苛的对待他,马上严苛起来。
任何选择最关键永远是亲子关系。
选择中最关键的是亲子关系,让我想到球球五岁时,有一次让我抱着他,遇到一位老人,说:“这么大了还让抱着”。我其实也挺尴尬的。不过如果我感觉舒服的话,球球舒服的话,又有什么呢?孩子需要我们拥抱的时间也就这几年了。
适合你和孩子关系和状态的就是最好的,这些没有绝对对错,只有适合。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做到不在乎外界的想法?因为把一些事情想清楚了。比如亲子适合的是最好的,而不是外界认为比较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