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夸夸群补充材料

夸夸群补充材料

作者: 琴子zxyw | 来源:发表于2019-04-13 23:56 被阅读0次

    对于夸夸群等群组其实不必过度解读,这只是众多快速更迭的互联网文化的一个。它的兴起既有互联网快速集聚网民、形成某种文化并将之广泛扩散这种土壤;也和网民发起娱乐、进行狂欢、宣泄情绪的现实需求有关。热度过去后这一现象也会很快趋于平淡。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黄河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喜怒哀乐,现代社会大家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又是一个强调自我表达的时代,这一代学生希望与他人分享,求夸的或者求骂,实际上是希望引发其他人的关注。第二是通过这种方式疏解个人情绪,包括压力或者其它的情绪,还有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交友等。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院长章友德

    诚然,在“夸夸群”中获得夸赞,让自己的心情愉悦一下,无伤大雅,倒也无妨,最怕的就是对这样的群中有一种“依赖性”,听多了好话,其他话都听不进去了,那就需要警惕了。

——新京报《“夸夸群”可以有,但别依赖》

有人说夸夸群折射出中国社会缺乏赞美的现实;
有人说夸夸群体现出当代社会人们缺乏他人对其的一种认同感;
还有人说夸夸群纯粹娱乐,来得快去得也快,不用太过在意。


  对更高层次的追求是坚持向前的驱动力

人们追求赞许与认可的心理固然无可厚非,但坚持向前的驱动力绝非外界因素的衍生品,而是源自内心的主观能动性,对更高层次的向往与追求。过度沉溺与依赖“受夸”,不仅不利于让正向的赞美成为真正的助推剂,反而还可能让那些美好的词语成为糖衣炮弹,让年轻人在浮于表面的“夸”中迷失并自我满足。

                                  ——法尔克尼斯

  蜜糖过甜便是毒

“夸夸群”正是一面虚无的镜子,折射出美好却不真实的自己,其中所出现的求夸奖现象,最终或许会导致虚荣、不切实际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的产生。再者,在童年时期,父母和老师往往出于对孩子追求卓越的鼓励而予以夸奖,但年岁增长,却依然“返老还童”地去追寻启蒙式教育方法,岂不滑稽可笑?行我所应行,得我所应得,不求赞赏,但求无愧于心,如此处事,岂不是更加成熟旷达?

                                            ——邱茗

相关文章

  • 夸夸群补充材料

    对于夸夸群等群组其实不必过度解读,这只是众多快速更迭的互联网文化的一个。它的兴起既有互联网快速集聚网民、形成某...

  • 夸夸群

    今年三月,网络上开始流行各类夸夸群。 在夸夸群内,人人都可以被夸奖,或者夸奖别人。因此还造就了一批电商,他们提供有...

  • 夸夸群

    今天来说说火爆大江南北的夸夸群,据说它起源于“豆瓣表扬小组”,进入这个群无论你说什么,大家都会发掘出这句话的闪光点...

  • 夸夸群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出自《增广贤文》的谜面,告诉我们要学习用“爱语”结善缘,很多时候,一句同情...

  • 夸夸群

    关于夸夸群的信息。 铺天盖地的扑来,我好奇就买了一个,然后和小二聊了一下,小二也挺逗的。 叫我注意信息,一会儿就把...

  • 夸夸群

    杨慧霞 洛阳 焦点讲师班二期 坚持分享第1244天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让夸夸群多飞一会儿“,一种无论你说什...

  • 夸夸群

    最近,“夸夸群”风靡高校校园。 据澎湃新闻报道,这些群大多规定,群内只能夸人,不能嘲讽。我觉得这样的群很有意义,谁...

  • 夸夸群(一)

    今天我闲着没事的时候,我就想了一个群名叫夸夸群。 我问了问爸爸你加不加入夸夸群,爸爸说:“夸夸群,...

  • 时评-夸夸群背后的风云(佘海潼0417)

    近日,“夸夸群”火了。前身为豆瓣的互相表扬小组的群组,在各高校得到发展,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夸夸群。在夸夸群...

  • 如何看待复旦夸夸群、夸夸夸群以及越来越多的夸夸夸夸夸群?如何利用

    夸夸群,就是在社交群里,无论发什么都会收到别人的夸奖和赞扬,心情不好的时候也能收到安慰。 对于“夸夸群”现象,有社...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夸夸群补充材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kbd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