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夸夸群等群组其实不必过度解读,这只是众多快速更迭的互联网文化的一个。它的兴起既有互联网快速集聚网民、形成某种文化并将之广泛扩散这种土壤;也和网民发起娱乐、进行狂欢、宣泄情绪的现实需求有关。热度过去后这一现象也会很快趋于平淡。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黄河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喜怒哀乐,现代社会大家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又是一个强调自我表达的时代,这一代学生希望与他人分享,求夸的或者求骂,实际上是希望引发其他人的关注。第二是通过这种方式疏解个人情绪,包括压力或者其它的情绪,还有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交友等。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院长章友德
诚然,在“夸夸群”中获得夸赞,让自己的心情愉悦一下,无伤大雅,倒也无妨,最怕的就是对这样的群中有一种“依赖性”,听多了好话,其他话都听不进去了,那就需要警惕了。
——新京报《“夸夸群”可以有,但别依赖》
有人说夸夸群折射出中国社会缺乏赞美的现实;
有人说夸夸群体现出当代社会人们缺乏他人对其的一种认同感;
还有人说夸夸群纯粹娱乐,来得快去得也快,不用太过在意。
对更高层次的追求是坚持向前的驱动力
人们追求赞许与认可的心理固然无可厚非,但坚持向前的驱动力绝非外界因素的衍生品,而是源自内心的主观能动性,对更高层次的向往与追求。过度沉溺与依赖“受夸”,不仅不利于让正向的赞美成为真正的助推剂,反而还可能让那些美好的词语成为糖衣炮弹,让年轻人在浮于表面的“夸”中迷失并自我满足。
——法尔克尼斯
蜜糖过甜便是毒
“夸夸群”正是一面虚无的镜子,折射出美好却不真实的自己,其中所出现的求夸奖现象,最终或许会导致虚荣、不切实际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的产生。再者,在童年时期,父母和老师往往出于对孩子追求卓越的鼓励而予以夸奖,但年岁增长,却依然“返老还童”地去追寻启蒙式教育方法,岂不滑稽可笑?行我所应行,得我所应得,不求赞赏,但求无愧于心,如此处事,岂不是更加成熟旷达?
——邱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