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有一首全球知名的钢琴曲《Kiss the rain》(中文名《雨的印记》),这首曲子出自韩国音乐家李闰珉(YIRUMA)之手,写这首歌的时候,是在一个星星满天的夜晚,忽然间一场雨,让YIRUMA有感而发写下Kiss The Rain这首曲子。这是一首充分展现了钢琴音色几乎所有优点的曲子,氛围很静谧、很纯粹,听着真的好似有一种在雨中行走的感觉。
骄阳似火,酷热难耐,循环播放着Bibipiano演奏的《Kiss the rain》,期待一场夏雨的到来。这轮高温天气有多猛?还要热多久?什么时候下雨呢?遥远的天边,乌云从远方赶来,四下寂落,山林静立,只待最后的倾泻而出。当一曲雨水鸣奏曲开始弹奏,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雨,肆意地敲打万物,让树叶、屋檐和水面都有了律动,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雨敲在千家万户的屋顶上,由远而近,谁的千指百指在拂弄着无数的黑键、灰键,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轻轻重重,重重轻轻,按摩着我们的耳轮……什么时候才能从耳机中的雨中曲,来到天地之间真正的雨中曲?
现在不少人感慨“夏天我的这条命,就是空调给的”,在没有空调、冰箱的古代,人们是如何避暑消夏的呢?据《唐语林》,唐玄宗在大明宫临水修建凉殿,使用水车将冷水输送到房顶,用冷水循环带走房顶热气。同时让冷水沿屋檐自动流下,“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形成人造水帘;再用“水激扇车”即水力摇扇对着水帘扇风,将冷气吹入室内,“风猎衣襟”。这种制冷工艺在“暑毒方甚”的炎夏中,竟能达到“座内含冻”的降温效果,宛如一个古代版的“水冷空调房”。遥想1300年前的盛夏时节,大明宫中的凉殿将清水引至屋脊,流水顺屋面流至檐下,串串水珠构成一幕幕水帘,从高处眺望,整个宫殿如同水帘洞、水晶宫一般,真是夏日消暑的逍遥氛围。
皇帝如此,大臣们纷纷效仿。唐代的高官显贵们,都有私家避暑设施,规模虽比不得皇家,但也巧妙得很。其中专供纳凉用的水亭,就是唐代官吏设置的一种避暑建筑,规模虽然小,但纳凉原理是相同的。据《封氏闻见录》,玄宗时期御史大夫王鉷曾借鉴大明宫凉殿制冷原理,在家中修建“自雨亭”,将井水运送到屋顶,“从檐上飞流四注”。避暑效果虽无法向凉殿的“座内含冻”看齐,却也“当夏处之,凛若高秋”。
汲水而上,遍于屋顶,飞帘四注,激气成凉,这是古代以人工引水取凉之作。坐在水屋中的人,应该镇日听到的,就是絮雨叮咚,连绵不断,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时急时缓,变幻无定。水帘背后的人,他们等于一直住在长夏无尽的雨水鸣奏曲中。古今同此溽热,古人虽不知电扇、无论空调,但并不妨碍玩出别样的避暑境界。
雨什么时候来呢?让雨水敲打古老的长安,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那是古老的琴,在沥沥雨水之间,弹奏着弓弦般的起伏。轻轻地奏,沉沉地弹,徐徐地叩,挞挞地打,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低沉的敲击声如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所有听雨的人。曲折地穿过西安的长街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我希望我不只是雨的听众,同时也是雨的乐器。让雨水直接敲打在身上好了!大雨簌簌落下,扑面而来,畅快而去。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就让我直接成为雨的乐器吧!任雨点敲在头上、身上,聆听着雨滴亲吻身体的声音,每一滴雨水都有着活泼泼的生命,都在窃窃私语,吟哦着千变万化的鼻音与喉音。
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听过了雨水鸣奏曲之后,竟而觉得流行歌曲都不堪听了,那么人声聒噪,歌词烦扰,只愿寻一处空旷寂寥之地,静心闭目,心随曲调飞扬,忘却人世杂沓。让神思飞至宇宙,感受廓然的凉爽。人活着的需求其实很简单,经过长时间的炎热之后,得到一点点清凉和湿润,就是我们的欢乐颂,我们会油然生出生命存在的欢喜,无论这种存在是多么的短暂,它也是存在于普通生活中的那种欢乐的表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