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万能的灵药

万能的灵药

作者: 6975a7fbde0a | 来源:发表于2017-06-07 09:44 被阅读30次

这周同事在微信上感叹,她和娃爹寒窗苦读共43年,3岁小娃在幼儿园面前,纵然双证(身份证,房产证)一致,爹娘双剑合璧,也最终没抵过统筹这剂猛药。仔细问之,原来是她家买的学区房归属的对口学校规定落户需满5年,周边众娃都是冲着学区买的房子,蜂拥而至,配套的公立幼儿园规模不够,双证报名人数180人,仅招收120人,学校宣布以落户时间筛选生源。

赤裸裸的歧视!没错,就是歧视!

上周己经梳理过了资源都是稀缺的,你想要的别人也想要,好的教育资源也是稀缺的。教育机构掌握着选择权,而幼儿园,小学的教育对生源的要求不是很高,是普世教育,因此竞争在所难免。而价格是万能的灵药,任何竞争都可以以价格为评判的依据。学校的学费,特别是公立学校都是固定的,这里没有体现出出价的高低,但价格为导向的竞争仍然存在,我的理解,所谓双证本身就是拼学区房,而房子是出价的一种间接体现,学校通过落户时间筛选,就又加上了一层先到先得的选择条件。

如此层层选择下来,凭你怎样抱怨,还是要为这一系列的竞争付出代价,学区房这张入场券的成本已经付出了,先到先得付出的是时间成本。每一种竞争带来的不仅仅是结果,还有不可避免的成本。

不仅是竞争者,选择者也要付出成本,即挑客的代价。哪一方付出的代价更大,体现了需求的弹性程度。好在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这所学校没进去,进而继续寻找其他的机会。

万能的灵药

价格的竞争比起他的竞争手段,相对更简洁,对社会总资源消耗的更少。我的一个朋友有句口头禅,“能用钱买的都不是难事”。诚然,可以用出价的方式得到的,都是稀缺而不是短缺。这里的短缺是价格受到抑制之后产生的。房地产市场每每“过热”就抛出一些限制性政策来抑制价格。这些政策刚出台时,房价就趋于“平稳”,但很快对策就随之应运而生。你管我就绕开,价格是无法抑制得住的,因为它是天然的传递稀缺性和需求的信号。

一线城市利好在哪里? 几年前在苏州工作过一段时间。必须承认苏州是一个非常有韵味的城市,每天穿梭在私家花园的幽静小路上,看着房前屋后水路潺潺,细雨绵绵时漫步荷塘是一种绝好的享受。苏州占据与上海距离优势,又是古今的富庶之地。人们生活的节奏明显比一线城市慢一些,这里没有剩女剩男, 每每走在街上,就不禁感叹,苏州的男女比例一定是严格考量配比过的,年轻人毕业就结婚的比比皆是,二胎政策在苏州也普遍被接受。周围的同事往往都是江浙其他城市移民过去的新苏州人。而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却也有“不方便”的时候,比如在北上广第一时间可以看到的演出,画展,剧作往往不选择在苏州演出,要想看到首演就更是必须奔赴最近的一线城市才可以;还有很多直航航线,往往也都是一线城市才有。

万能的灵药

人们为什么离开家乡,不断聚集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城市,苏州也好,一线城市也好,这些地方一定有一些人们认为很重要的其他地方没有的资源。清华北大,复旦交大是独有的;协和,华山的医疗水平是权威的。无论人们带着什么希望,什么的需求,这些需求都会孕育一些创新的东西,创新带来的机会又带来新的生产。价格不但反映出需求,更指导了分配。

比如周围有不少同事早已搬到一线城市常驻,孩子老人虽然也在北京上海,但上学和就医还不能完全与本地户籍的土著享受同等的待遇。有条件的,学区房,商业辅助医疗置办起来,价高者得,也是没有问题的。

但父一辈的人往往还是倾向回家养老,老朋友老邻居比陌生的城市对他们更有价值。这些上有老下有小的同事很多还是选择在老家买房子,这些房子通常选择在当地沿海或县城地区,偏好大开发商开发的经典户型。为什么在不居住的地方购置资产?

万能的灵药

回家养老?还有好几十年的时间。等到年纪大了,技术上医疗保险可以全额带回老家使用吗?要拼医疗服务水平,还回得去吗?

投资,很多非一线城市的房产因为当地政策的不同,新规划的地铁沿线,最近小区经典两房买起来,一旦交通优势,配套优势显现出来,的却还有投资增值的空间。挣得一线城市的薪酬,在老家买房子感觉赚了很大便宜。跑不过GDP的投资,能通过资产抵御通货膨胀也可以。

聚集还在进行,不但在北京上海,也在各个城市发生,人们都希望找到需求规律,从中获利。无论是投资获利还是未来生活质量收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万能的灵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kcn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