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上》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改革的重中之重,如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的尴尬情景却频频出现。本期小编就为大家解读一下“谷贱伤农”这一现象,以及现代供应链管理如何能有效应对这一问题。
谷贱伤农
“谷贱伤农”是经济学经典案例之一,意指丰收之年,粮食产量的增加导致其价格降低,农民收入反而减少了。经济学主要运用弹性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即农民出售农产品所获得总收入等于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P)与销售数量(Q)的乘积。而销售价格(P)与销售数量(Q)成反向变动关系,即销售价格的提升会导致销售数量的减少。而决定农民总收入的变动取决于销售价格与数量变动幅度的大小。
按照弹性理论的基本观点,作为生活必需品,大多数农产品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即需求变动幅度要小于价格变动幅度。所以遇到丰收的年景,农产品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时,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将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这样在市场需求法则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及销售量必将随之增加,但是由于农产品需求价格缺乏弹性,其销售量增加的幅度通常小于价格下降的幅度,由此势必导致“谷贱伤农”的出现。譬如,价格降低10%,而销售量只能增长5%,农民的总收入则会下降。下图中黄色与蓝色面积的差额即为“谷贱伤农”情境下农民减少的收入。
传统应对路径
传统应对“谷贱伤农”的途径有两个。一方面,由政府出面运用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制度来消化这一市场上的供给剩余,通过政府收购市场上过剩的农产品来达到扶持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另一方面,根据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基本特点,在农产品歉收的年份,同样由于农产品缺乏弹性需求曲线的作用,农产品销售数量的减少幅度将小于它所引起的均衡价格上涨的幅度,最后将可能使得农民的总收入增加。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推演,现实中许多西方国家也曾通过减少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农产品供给来达到支持农产品的价格,进而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目的。
可以看出,调整农村内部的产业结构以及整个农村产业结构以实现总量和结构上的均衡成为解决“谷贱伤农”的关键点。这一调整本质上就是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与升级,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实现农产品供给的有计划减少,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帕累托改进和农民增收减负目标的基本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均衡供应量满足整个国家的基本需求是推进结构调整的基准点,使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在总量与结构上保持基本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
供应链管理赋予新思路
一条供应链所创造的价值,就是最终产品对于顾客的价值与供应链为满足顾客的需求所付出的成本之间的差额。森尼尔·乔普瑞在《供应链管理:战略、规划与运营》一书中定义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为使供应链整体价值最大化。从这个角度而言,将农户纳入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优化农业产业资源配置,使农民在农产品增产、增值的过程中分享供应链的整体利润。
要大力构建响应型供应链整体策略,建立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拓展农产品的功能,延伸产业链,通过订单农业、特色农产品大规模定制,将农产品加工成标准化的半成品。从农产品的供应链管理角度来看,建立农资供应联盟,统一质量标准,协调供应品种及数量,并与农户建立订单式供应协议,提高农资供应的市场响应能力。在生产及流通加工环节,要积极利用政府或行业信息平台,与供应链中的上下游各节点保持联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准确掌握需求信息,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产业规模。
此外,通过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采取联合库存管理,实施产品定制或进行农产品的标准化半成品加工,延迟产品差异化,从而响应需求缩短产品在供应链上的滞留时间,降低供应链总成本,提高整条供应链的价值。以第三方物流中心为核心,协调上下游成员统一购销,拓宽分销渠道,创新分销方式,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借力新零售、新流通等新模式,为农产品销售注入新活力。
文字\CiciGuelph编辑\尹嚞图片\网络
欢迎转载点评,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