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温度不断刷新以往最高记录,在2024年的夏天大概率还会继续上演,恰好最近在得到《卓老板聊科技》中听到卓老板关于温升的一段,很受触动,
温度不断升高,有点像《三体》里叶文洁说的:我点燃了火,我却控制不了它;
对于温度,可以用一句类似的话:人类发明了各种科技以及所谓的高等文明,但是 人类 仿佛控制不了它,最终 会在自己的骄傲中 走向毁灭。
下面是卓老板对于温度升高的介绍如下,有助于大家进一步了解:
2024年夏天,全球温度的纪录还会不断创新高,但2024年还是发生了一些更吓人的事情。这些最新统计结果我也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们先来看看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专家们的总结陈词:
“如果以2010年的水平为基准,我们需要在2030年前减少45%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这样才能在2100年前将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的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1.5°C以下。”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
一个是2100年。27届气候大会是2018年开的,也就是这个承诺一竿子支到82年之后了,大约3代人以后。
第二个关键词是1.5℃以下。其实在更早的气候变化大会上,把温升控制在2.0℃以下才是最主流的说法,后来在不断的研究中认为,认为2.0℃的温升带来的效果还是太过恐怖了,才把1.5℃列为最重要的目标。
各国能达成1.5℃的共识,其实是一个从经济发展角度博弈出来的道德标签。因为实际上各国承诺的减排计划就算不执行,如果不算大自然最后的审判的话,也根本没有可以落实到位的制裁措施。选择遵守,收获的是一个遵守承诺的口碑。尽管是口碑,各国也还是不希望被其他一百多个国家戳脊梁骨,尤其是像印度、中国、巴基斯坦、墨西哥、印尼这些人口大国,而且工业还需要大幅发展的国家。
于是,控制升温幅度不要超过工业化前的1.5℃的温升这个时间点,就不断往后推了,在兼顾科学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把时间点定在了2100年。其实这也反映出,当时全球气温变暖的趋势还是基本符合这个共识的,就算不是2100年,±10年也是大概率事件,不会升得那么快。
以上是历史背景。
我们再来看最新统计。2024年2月5日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上的论文认为,今天全球平均气温已经比工业化前升高了1.5℃,而且会在2030年前超过2℃。(The world has warmed 1.5°C, according to 300-year-old sponges)。
也就是说,在2018年时,各国在谈判桌上经过反复扯皮后商定的那个温升幅度和时间点,在6年后已经失效了。我们已经提前82年迈过了1.5℃的温升界限了。
可能有的人会质疑这篇研究的权威性不足,它毕竟只是西澳大学一个团队基于加勒比海海绵骨骼保存的300年的海洋温度特征统计出来的结果。学校也不是什么有名的学校,区域也是局部的,相关性还是海绵骨骼,太有局限性了吧。就算发在《自然》子刊,也不能算作温升幅度的正式结论吧?
那我们再来看看欧盟旗下专门负责监测全球环境数据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他们在2024年2月9日关于全球气温变化的最新报告,是这么写的:
“2023年2月-2024年1月,全球平均气温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15.02℃,比1850年-1900年前工业化时期高出了1.52℃。如果只看2024年1月的话,更加严重。2024年1月,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为13.14℃,比1850年-1900年期间的1月平均气温估计高了1.66℃。”
这个够权威了吧?
2018年气候变化大会把1.5℃温升的时间点定在2100年,当时肯定没人会预料到,仅仅6年后全球气温的变化就如此剧烈。否则后人再回顾这个结论性的共识,不成笑话了嘛,这就和“我这一掌震碎了你的手肺阴太经,82年后你必死无疑“差不多了。现在这个笑话已经成现实了。
全球变暖的趋势之前是快速接近悬崖,大家喊,别把油门焊死,快抬脚,但是在过了2023年后,其实我觉得已经不用喊了,车已经往下掉了。
今后夏天还安排不安排旅游?或者一个男人出门带齐防晒用品算不算娘娘腔?买房考不考虑纬度因素,考不考虑森林野火和洪水这些保险公司通常认为是不可抗力的因素?甚至包括生不生孩子?这些问题确实会切实影响我们今后的抉择。
你如果感兴趣,还可以查查关键词“末日避难所”“地堡”。最近三四年,这类特种房屋的销量暴增。也可以看看马斯克在4月8日的演讲中透露出来的,对地球、人类未来的悲观情绪。简单说,就是对现在处在中年和以下的人来说,在可见的未来,自然环境大概率会发生很不好的事情。
就算是没条件弄地堡避难所,我觉得未来二三十年,建筑行业关于房屋隔热的标准也需要大幅改动。
当前,绝大部分建筑是扛不住20年后的夏天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