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於東北師範大學一位盲人新生該不該住進學校宿舍的討論尤為熱烈。最後學校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免費為盲人新生在校外租一套兩居室,方便其母親陪讀。網絡上的輿論,從一開始對學校拒絕盲人新生入住宿舍的譴責,頓時反轉為對學校的聲援,認為學校已經“仁至義盡”,盲人學生本不該住在普通宿舍裡。
撇開網絡上的各種說法不作評論,我想說:對於殘疾人,其實你並不需要特別同情。 本文討論的殘疾人,指的是像上述盲人學生一樣擁有積極上進的健康心理素質,僅僅是生理功能上受限的人士,而因為自身生理缺陷導致心理扭曲,自暴自棄地認為自己就應該得到周遭的同情和特殊優待的一類殘疾人,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內。
![](https://img.haomeiwen.com/i4164208/1d5d6b8cca048f86.jpg)
無論是先天缺陷,還是後天意外造成的生理殘疾,對於人的心理磨礪是不少生理功能正常的所謂健全的人所無法體會的。身體上有障礙的人,如果已經能夠正確認識並接納自己的身體,同時又練就了積極樂觀的心理素質,毋庸置疑的,他們肯定比一般的“正常人”更懂得人生的可貴,更懂得珍惜並敬畏生命。
我們的生活中,並不缺少各類“身殘志堅”的例子。當我們對這方面了解得越多,越會發現其實身體上有障礙的人,他們內心最渴望的是像“健康人”一樣活得平常而平凡。TED演講者Stella Young,是一個坐在輪椅上的喜劇演員、教師,也是一名新聞記者。她在講述自己的故事時,自始至終在強調,她與其他人不同的僅僅是她是在生理功能上有缺陷的一名殘疾人,但這一點並不代表她理所當然就應該成為人們的勵志榜樣,就應該被別人特別優待。她有著和其他人類似的喜怒哀樂,也有平常人身上常見的小缺點。她不需要,她所在的社區給她頒一個傑出成就獎,就因爲她作爲一個殘疾人而堅持到學校上課;她也不希望,陌生人深受感動地稱贊她,僅僅是因爲她能夠坐著看電視。
就像她所說的,她在工作、生活中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難其實來自於一些非殘疾人對殘疾人的區別對待和物化。像其他殘疾人一樣,她只是在盡自己所能去努力學習、工作和生活,就像一般普通人一樣,努力運用自己的身體去完成一些事情,僅此而已。
爲了盡可能地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殘疾人確實受到比一般人更大的挑戰,需要克服一些正常人想象以外的困難,爲了達成普通人輕鬆就能達到的目標,他們要付出的汗水、代價無法想象。既然他們爲了活得盡可能“正常”而如此努力,我們又爲何要給他們不一樣的注視和區別化對待?是的,身有缺陷的他們活得不易,我們亦常常被他們所感動和鼓舞,但我們是否先入爲主地將他們變成了我們的勵志榜樣?這是他們願意接受的有別於正常人的對待嗎?傾聽他們的心聲,他們想得到的或許只是人與人之間基本的尊重,平等的資源,公平的競爭機會。
![](https://img.haomeiwen.com/i4164208/5b9a64f67354e798.jpg)
“Before you criticize a man, walk a mile in his shoes.”這是國外一句著名的諺語,傳達的意思就是,當你未曾走過另一個人走過的路、經歷他所經歷的一切,你怎麼能評論甚至批評他呢。
走在大街上,大可不必對出現在你眼前的殘疾人過分注目,而僅把對方生理上的缺陷看作是其相貌中的其中一種成分或許更適宜。人與人之間,既有膚色之異,也有五官的精緻或普通之分。殘疾人,原本也可能是像你我一樣的正常人。因此,面對迎面而來的殘疾人,如果願意,你可以微笑表示友好,當他們需要幫助,你還可以伸出援手;不習慣微笑,也可在匆匆對視後自然地將目光轉移別處。 我們該思考的,是自己爲什麼會對自由行走在大街上的殘疾人感到奇怪,而不是像看到其他一般人那樣司空見慣。爲什麼路上通行的殘疾人稀罕到令我們少見多怪?目前社會上的無障礙設施爲什麼還沒發展到可以讓殘疾人自由輕鬆通行?這不是科技發展的一大重要目標嗎?在這個世界上,有許許多多我們所不知曉的殘疾人也在爲人類社會的進步貢獻著自己的汗水。我們肉眼所見的社會公共資源,殘疾人與你我一樣享有使用權利。
![](https://img.haomeiwen.com/i4164208/a94bb72c6fd95658.jpg)
留意到自己所在的公司僱員中,殘疾人也佔有一定比例,我頗感欣慰。這既是企業對社會政策的響應,同時也反映了企業對於殘疾人平等權利的一定認識。 一家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的正常運作,免不了佔用社會資源,但亦同時為社會提供了就業職位,殘疾人與正常行為人都有權利通過競爭上崗。只要是踏實工作,在其位,謀其事,司其職,足已。說到底,企業與雇員之間是合作關繫,企業提供平台和保障,雇員創造價值並獲取報酬,雙方互利共贏就是最好的局面。殘疾人也可擁有自身的競爭力。
回到盲人學生是否該住進學校宿舍的話題,雖然大部分人都對學校為其免費提供校外住所而點贊,但學校其實還可以做得更好,比如,在預算允許的情況下,完善校園內的無障礙設施,盡力創造條件讓盲人新生融入大學生活。畢竟,這樣的投資也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另外,是不是可以參考國外的做法,征求學生們的意見,將新生裡面自願並自薦与盲人學生同住一個宿舍的學生安排同住?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素質的普遍提升,我們的生活環境也將逐步變得更加寬容、接納和公平。殘疾人不必受到別人異樣的目光,僅作爲社會的普通成員而被接納。在這樣的環境中,殘疾人不再是被區別對待的群體,他們可以自由使用完善的無障礙設施,和其他公共社會資源,輕鬆地就像一般人一樣生活、工作、娛樂,享受科技發展帶來的一切便利的同時,也可以更好地人類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施予同情優待,不如完善制度環境,使其發揮所長。這樣的社會,難道不是更加美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4164208/64c8f8b12f67afcb.jpg)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