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作者: 漫讀時光 | 来源:发表于2021-05-02 23:57 被阅读0次

来自《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其实,我在本书中所说的“未来的学校将被学习中心取代”,不仅涉及基础教育,也涉及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不仅涉及学校教育,也涉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大学更有可能率先蜕变。

学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看社会的需求。以社会需求为主,数据分析为辅。教育发展的趋势,以互联网为媒介,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知识共享。

以幼儿园到大学,大学相对于来说,具有一定成熟的条件,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思考性,学校资源的“充足”,占有一定的优势,也许是首先蜕变为学习中心。

以现状来看,又有太多的其它因素存在,均衡着现状,谁先蜕变,不好下决定。

不仅涉及基础教育,也涉及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不仅涉及学校教育,也涉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学习中心是综合发展,不只是针对于某一教育进行,延伸了教育的宽度。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班级授课制和学科课程制为新型学校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中国第一个提出现代学校制度的,是晚清时期管学大臣张百熙。1902年,他拟订了《钦定学堂章程》。所谓钦定,就是“由皇帝亲自裁定”,意思是光绪皇帝同意的。

旧中国的现代学制包括·:1902年“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施。

1904年“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

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改学堂为学校)。

1922年“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实施时间最长)。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把教育从少数人的特权变成全体人的权利与义务,这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革命性事件。

教育,不仅仅在学校。社会,也是一所“大学”,每个人每天都在接受教育,如新闻、每天发生的事,为人处事等亦是种教育,这个教育可以指一次经验、经历、教训、成长。

义务教育的普及,让人接受教育的启迪,观念、思想、视野会有改变,希望你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不是被书带着走。批判思维,质疑重新建立,那是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思想深度的思考。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在信息爆炸时代,知识还是力量吗?》,是的,它还是力量。知识具有无边际的延伸性和时空的无限性。有些知识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些区别,学会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

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接受熏陶,吸收知识,知识致用。

美国人开始反思:我们的科技为什么落后于苏联?落后的根源在哪里?
答案是,在于教育的落后。

如果一个国家不重视教育,会重返贫穷的。国家要强大起来,需要教育的支撑,教育好了,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了,社会的发展不会差。幸好,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正在加大力度,教育是根源。

多年前见面时他就告诉我,他的儿子郑亚旗读完小学六年级后就不去学校了,他在家里给儿子上课,每周一在家里举行升旗仪式,所有教材都是他自己编写的,他的儿子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学业”。

有本书也是讲述的父给子在家上课。《父子大学》讲述的是范福潮先生的父亲编写资料,一张桌子、一张椅子,给他上课。

上课,真的一定要在校上课吗?在家上课这样的思想估计很少有大人会接受。在家上课,效果方面来说,学习氛围要有。没有学习氛围,让一个孩子专心学习,有点难度。

教育家约翰·杜威
学习中心,跟我们今天的学校一样吗?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今天,每个学校,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是孤岛。每所学校都是相对独立地自己办学,完全实现自己的封闭性内循环,本质上它不需要和外部世界进行更大的联通。

北大和清华两所大学之间课程的部分开放,实现了资源共享,不再局限于内部的学习,而是让更多的学生一起融入进去学习、交流、探讨。

我们往往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学生“读透教材”

老师已经成功上岸,学生还在岸边。

我认为只有突破学制思维,来思考中国未来的学制,才是解决中国学制问题未来的方向。正如只有突破教师编制,来思考中国未来的教师,才是解决中国教师问题未来的方向。

未来的老师,可能会成为自由职业者

学习中心,为什么“长”成这个样子?

用学习所学去实践,用实践所感去生活,用生活所悟去学习。

>原因二:学习要回归生活
未来的学习方式有什么不同?

之前新闻爆出好多应用软件存在数据泄露问题,权限你不同意,软件就用不了,隐私问题一直存在。软件不是下载多就好,如果用不到,尽量不要下载。外面扫码免费送奖品下载软件最好不要下载。

现在人的个人信息还是隐私吗?

一是关于大数据背后的隐私与伦理问题。无论是小范围的班级和团队学习,还是大规模的在线学习,在教育大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过程中,涉及众多的参与主体,从个人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相关大数据企业等,如果对数据的归属权、使用权、发布权等缺乏明确的规定,就可能导致在以提供个性化服务为目的的海量数据采集分析过程中,存在大面积泄露数据隐私的风险。

人们甚至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
学习中心,父母如何参与?

家庭会成为未来学习中心吗?

比如有些家长会对老师说:我家的孩子你该怎么管就怎么管。这句话说出来就感觉这个家长把孩子交由老师管理,和自己没多大关系了。教育,并不是一方的努力,而是家庭、学校、社会还有学生自己一起努力的成果。少了家庭的教育,孩子有部分教育是缺失的,学校并不是教所有。有些教育方面的不足需要家庭的教育去完善。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把成长看成一个阶段性的任务,把成长视为仅仅在学校里才能完成的任务。误以为一旦我们离开学校,就可以不再阅读、不再学习、不再成长了。

推荐《终身成长》,一路行走,慢慢欣赏,人生路上的经历,无论是什么风景,那是它充实了你的生活,丰富了你的经历,从中得到的是惊喜、教训、经验......都是一种成长。

因经历而成长。

因成长而绽放。

因绽放而精彩。

《终身成长》中有句话说:从中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场外科手术,以前的旧信念就被换成一个全新的,随着新信念变得越来越强,就会获得新的思考和处理方式。

学会改变,步伐可以慢慢走,请不要停在原点。绽放属于你自己的姿态。

现在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补短的,用一个最高的标准要求所有的人,让每个人都学习得很痛苦,都觉得自己离标准有很大的距离,需要补短。这样一种补短教育,会不断用比你更强的人来压迫你、教训你,把你压得喘不过气来。

扬长教育则会让一个人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能,让自己变得更有自信。

其实,这也是我们教育的最大失败,因为成长本身也是一种习惯、一种能力。生命不息,成长不止,才是一个人生命最美的姿态。

制定国家教育标准,划定底线,降低学习难度

扬长避短,真的一定要这样吗?

在某些情况下,扬长可以让你更接近你的目标。或者,扬长也许可以让你少走一些弯路,善用你的长处,能把你的长处发挥到最大化。

避短,人总想着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想忽略自身的短处,看起来也没什么错。

学习方面,扬长避短,能行得通,也行不通。

一味的忽视短板,并不是它不存在,你可以稍稍的进行突破它,让它绽放不一样的绚丽。

扬长避短,并不一定一定要这样,视情况而参考 。

我们只有把指向未来的美好心愿,倾注到当下的生活中,落实到点点滴滴的言行之中,才能创造无限的美好。

脚踏实地行走,把握住当下能把握的。未来是未知,脚下的路是关键,不走太急,硬道理用在实地上。用脚下的路,为未知增添一笔色彩。

太遥远的,别想了,好好努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knxd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