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父之仇灭子之恨,姬昌表现得从容淡定,那么他是怎么面对呢?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太伯,二儿子叫虞仲(又称仲雍),三儿子叫季历。古公看到三儿子季历聪明能干,便把复兴周国的希望寄托在他和他的儿子昌的身上。在上篇图文中,老龙为大家叙述了姬昌出生时呈现祥瑞,深得祖父太公亶父的喜爱,并有传位于他的愿望。可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姬昌并没有保佑其父遇难呈祥,最终季历被商王文丁所杀。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古公死后,周人打破了“传位以长不以贤”的惯例,由有才干的季历继承了君位。季历继续实行古公时的政策,并加强与各方国诸侯的交往。在商王朝文丁时期,王季(即季历)被封为“牧师”,掌管商王朝的畜牧业。周族力量的日趋强大,引起了商王文丁的疑惧。他找了一个借口,把才提升为牧师不久的季历杀掉了。自此,商周两大民族结成了世仇。
季历死后,他的儿子姬昌继承了君位,这就是后世有名的周文王。为了报杀父之仇,姬昌不顾国力,在帝乙二年曾仓促出兵伐商,结果被商王朝打得大败。他不得不改变斗争策略,表面上继续臣服商王朝,暗中却在加紧作灭商的准备。姬昌的假相迷惑了商王朝,他被封为西方的霸主—西伯,地位曾至“三公”。他遵循祖先后稷、公刘等人的遗训,大力发展农业。还不忘祖父古公、父亲王季的榜样,为了使周族强大和报杀父之仇,他敬老、慈少,努力增殖人口,广求天下人才。
据传说,西伯昌思贤若渴,为了接待有本领的人,常常耽误了中午吃饭,所以他很受当时各地名士、贤人们的爱戴。西伯昌尊重有经验的老年人也是闻名天下,连离周原很远很远的孤竹国(今河北卢龙一带)也有人去投奔他。不少当时有才能的著名人物如太颠、闳天、散宜生等都成了西伯昌的座上宾,这些人在周族灭商的过程中起了不小作用。
西伯昌励精图治,广求贤才,不仅使周国大治,而且他在各方国诸侯中的威望也愈来愈高。商纣王以西伯昌同情九侯和鄂侯为借口,把他关进了监狱。在狱中,西伯装作什么都不懂的样子,以减轻纣王对他的疑虑。原来,周文王的大儿子伯邑考曾在商朝当人质,纣王把他杀死做成肉汤送到狱中让姬昌喝。姬昌假装不知道这么回事,若无其事地喝了肉汤,但眼泪只得悄悄往肚里流。纣王听了报告以后很得意地说:“谁说西伯是什么见多识广、未卜先知的圣人?他喝了用儿子肉做的汤都不知道呢!”再也不把文王放在心上。姬昌隐忍心痛和悲伤,如此的做法,实际上很好地麻痹了商王,一心为了能出去做准备,也可以说引人到极限了,就像被压迫过久的弹簧一样,一旦有机会,其爆发力将惊人。
西伯被放出监狱以后,更做出一副对商王朝忠心耿耿的样子。但在他心底里,却念念不忘父亲被无辜杀害,自己身陷囹(ling灵)圄(yu宇),儿子被残杀的桩桩仇恨。他经常四出寻访,决心要找到一个能辅佐他灭商的人物,早日报他与商纣王的不共戴天之仇。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会和姬昌的心情一样,准备好一切,只为报仇雪恨,推翻商王统治。您是不是这样想的呢?欢迎留言讨论并持续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