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儒家学者和史家总是津津乐道于上古时期的“禅让制”,殊不知在温情脉脉的外表下却掩藏着残酷的事实,它所掩盖下的是一幕幕残酷的权力斗争。
关于上古时期尧舜禹的“禅让”,战国时期的荀况、韩非子等人的话语中便可窥见端倪。韩非子曾言道:“舜逼尧,禹逼舜,汤房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真可谓是一语道破天机啊。
帝尧尧舜“禅让”,尧却被囚禁
在尧统治期间,中华大地上遍地洪荒,大水经常泛滥,所以治水是当时人们的主要任务,谁能控制住这泛滥的洪水,谁就能掌握对权力的主导权。因为舜治水有功,尧便将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希望舜这个女婿能好好帮助自己治理天下。尧认为得到了一个能干的乘龙快婿,自己可以专注于修仙,便将摄政大权交给了舜。舜在得道摄政大权后便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为自己夺权打造强有力的班底。
舜在尧决定要将统治权交给自己的儿子丹朱时才发现自己已经被舜给架空了,舜已经掌握了主导天下的大权。史书《竹书纪年》载:“舜囚尧,复堰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就是说舜直接囚禁了尧和其子丹朱,并和大臣表演了一出“禅让”大戏让自己顺利坐上了权力的宝座。难怪荀子说:“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禹流放舜
舜即位后便将尧的几个重要大臣流放或者杀掉,《孟子》一书中提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就是说舜将共工、欢兜、三苗和鲧等几个尧时期的重臣都流放并暗中一个一个除掉,保证自己的权力稳固。
舜统治时期黄河水更加泛滥,舜不得不启用掌握治水技能的禹,但是禹是鲧的儿子,舜对禹有杀父之仇。因此,舜处处防范着大禹,而大禹也自知舜对他的提防,在舜面前都是小心翼翼的。
大禹治水由此可见,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世佳话,是否可以认为是不敢回家。要知道舜处处提防着大禹,大禹肯定会担心自己的身边有人监视,如果经常回家是否会给家人带来灭顶之灾呢。所以,他只能一心治水。
不过历史也给大禹创造了机会,治水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舜尽管对禹有所防范,却不得不将人力和物力的大权下放给禹。这样一来大禹就走上了舜的老路,在治水的过程中,不断培植自己的势力,树立自己的权威和形象。最终,架空了舜的权力,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软禁了舜的继承人商均,并联合天下诸侯“依样画葫芦”表演了一出“禅让”戏码,顺利坐上权力的宝座。
禹大禹获得天下统治权后自然不会放过自己的杀父仇人,他将年老的舜流放禹苍梧之野,并布告天下舜是代自己巡狩天下。于是,苍老的舜有家不能回,最终死在了苍梧之野。
尧舜禹之间的“禅让”经过史家和儒家代代相传已成为一段佳话,但是“禅让说”和“篡权说”在先秦孟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中已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禅让说”在春秋战国时期也不是那么有说服力,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在我看来,“禅让”其实更像是乌托邦,反而是披着“禅让”外衣或者赤裸裸的夺权史不绝书,孰真孰假,还是可以分辨得出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