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下着雨,屋里的我戴着耳机,听着《鬼吹灯》,穿着宽松的睡衣认真地拖着地。脑子里突然就这么不受控制地冒出这四句: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的,我没读过红楼,也曾尝试过,无奈实在读不进去,可这四句话,却清晰的记了下来。引用这句话做标题,却不是想说红楼。可我仍期待能有一天,也可以说说红楼。
这首打油诗应该是曹雪芹用来形容自己的《石头记》的,我突然觉得不光能形容这一部书,所有用心写书的人,写文的人,谁不是把自己圈在一个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他是所有人物的缔造者,而这些虚构的人物中,又多少有一些作者自身的影子。
昨晚睡前听老舍的《离婚》,讲书人说老舍死于1966年,跳河自尽;又想到马上端午节了,屈原也是跳江自尽,“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这是屈原的自白;前段时间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百年孤独》,特意上网搜索了马尔克斯的简介和作品解读,了解到他也是一个宅人,很有个性,不轻易接见采访,哪怕国家总理也一样……
这些作家其实都一样,他们在写故事的时候,一定相当的耗费心力;而这些故事能经久不息的流传下去,成为文学,支撑点一定不是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在故事里,能影射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也就是立意。故事情节可以随意捏造,但时代背景,局势,人性,科学,这些,是无可替代的。
所以,在这一刻之前我看书,就特别希望能从书里能看穿作者的意图,他到底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表达什么?这就像上学时候做阅读理解,古诗赏析一样,末尾总有一道题,问你文中某一句话,或者古诗里的某一个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若我能答得出来,并且答对了,就像阅读理解得了一百分一样开心。
可今天,也就是这一刻,我突然就不这样想了。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读书也不是在上学,需要做题,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绝对的对与错。我若是读一遍就看懂了作者的意图,那这世上便有千千万万这样的人,千千万万的人一眼就能看懂,那也就不能成为著作。
作者创造的世界里,一定是有所谓的好人坏人,所谓的好事坏事,被世道接受的事,不被世道接受的是,都有,这才能成为一个小社会,才能有情节发展的可能。但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阅历,不同的时刻,读同样的文字,都会是不一样的感受。
就像最近在读的《一句顶一万句》,书里刻画的人物身上,会同时具备闪光点和所谓的阴暗面,但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人性,不像那些网络的穿越小说和都市言情小说,又或是修仙玄幻,主角光环太重太重,不真实。
那作者又是希望我们从书里读出什么呢?
以前我会想这个问题,但从今往后,我可能不会太刻意去追求这个问题,而更多关注我从这本书里看到了什么?于我而言,收获了什么?通过书里的描述,那些我有过相同经历的,或者从未经历过的,也许将来会经历的事,遇到的人,我曾经是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我将来又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经历?这些更为重要。
小说里的人物或背景,多少会有作者的影子。作者将世间百态浓缩到自己的笔下,你在这呕心沥血的笔下,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影子?有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观?有没有想过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是我今后更为关注的。
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的“荒唐言”,他们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自导自演辛酸苦乐。能不能解其中味,作者在乎吗?不在乎吗?反正我就是一个看故事的人,好的坏的我都看,是非曲直,我心中有论断。当然,读书和阅历,一定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的价值观,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