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幼儿园参加亲子活动,有一个转圈圈抢椅子的游戏,这个游戏太经典了,我上幼儿园就在玩,娃上幼儿园了还在玩。
我其实从小就比较排斥集体游戏,因为有点社恐,一般能躲就躲。当然现在年纪大了,脸皮略厚了一些,虽然也能上去玩,但实力太差,第一轮就下线了。
我自己还挺开心能早点下线的,这实在不是一个属于社恐的舞台。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庆幸还可以有一些选择松弛的空间。输了就输了呗,根本不是个事。但如果放在我小时候,参加这种集体游戏很快被淘汰,我爸必然不会放过我,首先他会严厉批评:你看看你有什么用啊?抢个椅子都抢不过人家!然后上纲上线:你今天抢不到椅子,明天就抢不到饭吃,后天就不能争取自己的权益,以后怎么在社会上立足?最后做出总结:你要逼自己一把,多参加这种活动。我心想,我参加一次,自己就辛苦一次,回来还要被你骂一次,这日子还过不过了……
不夸张地说,我自小就在这样的压迫中成长,痛苦不是一星半点。我们那个时候,讲究取长补短,学校里的口号也是全面发展,家长们似乎都很懂木桶效应,你擅长的事情,就不要再做了,把时间和精力拿去补短板。
可是短板也分情况的,如果只是短,但自身对它不排斥,补一下试试也行,那些又短又让人讨厌的板,真的非补不可吗?
有一天我带小孩去上舞蹈课,听到两个表演班的家长聊天,说小孩其实并不喜欢这个课,他胆小,不敢在公众场合展示自己,对学习才艺也没有兴趣,这样肯定不行的,以后上学了都得不到老师关注,必须让他在表演课上锻炼锻炼。我当时眼睛就直了,认真的吗大姐?小孩怕什么你就非让他做什么,这是锻炼小孩还是欺负小孩?人生长着呢,现在喜不喜欢的也不能代表以后就怎样了啊。再说实在不擅长就不擅长呗,他总还有别的长处,为什么不在长处上建立自信、非要揪着某一个短板折腾?
自我代入了一下,我以前最恨体育课,如果家长给我报个什么篮球班田径课的,我非得离家出走不可。
当然了,长辈会把我这种心态归结为:太会惯自己了。我爸更直截了当:没有出息!呵呵,我白眼一翻:你有出息,你年薪百万了还是奥运冠军了?自己就是个普通人,整天要小孩这样那样的,就是你们这些人,搞得梁静茹都不敢唱《勇气》了。
我也知道,有些人不上纲上线一下不痛快:现在唱歌跳舞不喜欢就不学了,以后语文数学不喜欢也能不学吗?哎……人生就是步步艰难,既然以后要面对很多不得不的事情,那在亦可亦不可的事情上,为什么不能给点选择空间?
现在不用理睬我爸的PUA了,但是小孩的得失心让我有点头疼。在上午的游戏中,我和她都被淘汰了,没有拿第一,也没有得到小奖品,人和人真的不一样,我四五岁的时候,会很开心不用继续游戏,什么第一第二的都和我不相干,但此刻四五岁的小孩气得当场哭给我看。
我了解,她的重点是奖品,玩具对小孩的吸引力是第一位的。她想为了玩具去努力,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上进心。可是缺乏实力,就得适当放下自己的得失心,不然人生很痛苦的。
我和她说,每个团队都只能有一个第一名,得不到是很正常的事情,你要把注意力放在开开心心玩游戏上面。
小孩当然不会一次就听进去,这种观念且得灌输一阵。
之前在好几次舞蹈展示课后,她都来问我:妈妈,我今天跳得最好吗?我说那肯定不是,有个小女孩跳得真的很好。但是没关系,你很喜欢上跳舞课,享受这个过程就很快乐。你不是跳舞最棒的小孩,但你在妈妈心里,永远是个棒小孩。
太深的道理,说了她也听不懂,成长过程中,慢慢体会吧。
不过教小孩嘛,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各家有各家的理念。人家能培养出朗朗,我只能想想考不上高中去学个什么手艺……所以也只能说一句,我的观点只代表我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