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本名陈懋平,因不会写“懋”字,自己为自己改名为陈平。小时候的她便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她爱在坟墓堆里读闲书,十三岁时就独自离家去小琉球玩。学生时代的她成绩优异却显得不太合群,孩童时期还曾因为数学老师的“羞辱”而一度产生厌学心理。或许,每个人都要都有自己命运的轨迹,也都要经历佛教所说的“六道轮回”,而三毛的生命注定是漂泊流浪、居无定所的。她喜欢漫画家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故给自己取笔名为“三毛”,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与陈懋平本人身上都带有一种流浪的气质,而“三毛”这个笔名也如同谶语一般暗合了陈懋平一生的流浪命运。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台湾一度掀起了三毛热,那时宝岛的文艺青年们普遍向往三毛的流浪生活,她的那句“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一度成为了众人理解她及她的流浪文学的精神内核的一面镜子。
流浪是三毛的选择,也是她了解体味这个精彩世界的生活方式,性格中的不安定因素使得她喜爱冒险和旅行,而不喜欢老死原地的一尘不变的生命。
三毛在很小的时候就曾经预言自己将来会嫁给一个西班牙人,后来荷西的出现竟然奇迹般的印证了她的预言,她最终嫁给了西班牙人荷西,在荒芜的撒哈拉沙漠燃烧着炽烈的生命,她选择流浪与远方,因此,她的故事就如同三毛这个名字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
笔者初次了解三毛,是从读她的《撒哈拉的故事》中开始的,本书将三毛在撒哈拉的亲身经历划割成了十七个小的章节,每个故事对应不同的主题,讲述了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流浪故事。
在撒哈拉沙漠腹地,居民生活艰苦而穷困,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是生活在撒哈拉沙漠的撒哈拉威人最典型的特点,他们不敢用镜子,甚至看到别人在为自己拍摄的相片后也会大发雷霆,因为撒哈拉威人认为相片上的人像意为着自己的灵魂已经被人偷走了。撒哈拉威人一生基本不洗澡或者洗很少的次数;他们每天会为了寻找水源与运输水源耗费掉大量的时间,不仅如此,撒哈拉威人还与与派驻当地的部队官兵着不可化解的矛盾。
三毛讲述自己为何要去撒哈拉时是这样解释的:当时自己看到了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应到前世的乡愁,于是决定搬去那里。
与荷西在撒哈拉结婚后,三毛进入了写作的高产期,她的一系列散文作品开始风靡无数读者,她把大沙漠的狂野与活力四射淋漓精致的展现给了读者。
我曾经听过一段三毛生前的录音,她的声音绞肉而甜美,让人感觉她是一个浪漫多情的女孩,在遇到荷西之前,她先后经历过几段不算美满的爱情,知道荷西在十八岁时遇见了三毛,他承诺只要给自己六年时间,等读完大学服完兵役就一定来娶三毛为妻,六年后,或许三毛早已不记得当年的承诺,然而荷西却兑现Lee她的诺言。
三毛的英文名叫Echo,希腊神话中,Echo是一个森林女神,她爱上了河神Cephisus之子Narcissus,而后来Narcissus滑入水中而溺死,这与三毛丈夫荷西的命运悲剧竟然不谋而合,荷西在一次潜水意外事故中溺水身亡,而从这以后,生活在这世上的三毛只剩下了一具空壳。
著名主持人陈鲁豫曾经采访过三毛的姐姐和弟弟,她企图从三毛亲人的口中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三毛,三毛的姐姐陈田心说:“当时(三毛自杀前夕)已经预感到她要走,活到四十多岁仿佛就是她在人间的寿数,这是她的宿命。”
1991年年1月4日凌晨,躺在医院病床的三毛用丝袜勒死自己这种难以置信的方式自杀去世,这个瘦弱的东方女子,揣着一份流浪的情怀,走遍了54个国家,西班牙、德国、 撒哈拉、南美,而她的故事就此终止,此后的三毛只是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只求生命曾经绽放”或许是三毛对于生命意义的独特诠释,她不屑于拥有低质量、无意义的人生,她的文字,她的故事,她的撒哈拉将永远伴随着行走于世间的每一个孤独的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