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人和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也有人说:看一个人是怎样度过他的业余时间的,就能预测这个人未来所能达到的高度。
在一篇文章中也看到过这样的文字:
每晚抽出2到4个小时来阅读、进修、思考,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4个小时,大概可以读完一本篇幅不长的书;可以练字练到手腕发酸;可以弹琴弹到手指发痛;可以写完一篇文章…重要的是,我们拥有很多、很多个“4小时”。你又在做什么呢?
是啊,每晚的这几个小时,你我又在做什么呢?
每天晚上的8点到12点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间。因为这是一大段可以自由支配而无人打扰的时光。
这段时间,你可以用来学习,拿来健身,或者去做一些你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但我发现一个现象,很多人尤其是毕业几年之后的年轻人,每天下班后,吃饱喝足之后,要么抱着一个手机聊天,刷朋友圈;要么抱着电脑,pad,看一些肥皂剧,娱乐节目。不知不觉夜已深,洗漱一下就睡觉了。到了周末,一觉睡到大中午,起来弄弄这,搞搞那,一天就过去了。周而复始,甚而养成了习惯。
刚毕业时的激情都被生活的琐碎给磨灭掉了。我们很多人,都会陷入这样一种状态。
可是,亲爱的,这种日子可以一眼望到头。你真的甘心就这样子过下去么?
当然,我不是说和朋友沟通不重要,不是说看看娱乐节目就是浪费生命,大周末睡个懒觉就像犯了罪似的。我只是想说偶尔的放松一下还是蛮好的,但不要让这些占据你大部分的业余时间,不要养成这样的习惯。
尼尔·波兹曼曾著有《娱乐至死》,在书中作者表达了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矛头直指电视,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国民被电视节目绑架。
其实反观现在的中国,何尝不是如此,只是绑架我们的工具由电视变成了互联网而已。
就像有人说的那样,学习和不学习的人,健身和不健身的人,一年两年可能看不出多少差别,但是三年五年就会看出差异,到了十年,那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我一直认为,学习力产生生产力。那么何谓学习力呢,学习力即是学习的能力,它包括:学习知识的能力,管理知识的能力,长久坚持的能力。这个概念有着丰富的外延和内涵。
本文先来聊聊学习那些事儿。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科技资讯发达、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各种高科技层出不穷,各种理念思维推陈出新。如果你不学习,你就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势必要被时代抛弃。
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好玩的,好看的,好听的,好吃的事物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但是你不学习,你就难以接触到这些东西。或者说,也仅限于在低层次看待这些事物。比如你去看意大利歌剧,但你若没有学习过有关歌剧的知识,你会觉得索然无味;比如你去参观一处历史遗迹,如果你没有学习过相关的背景知识,你就很难体会那种历史的沧桑与沉浮;比如你去喝茶,但若是不懂茶道,你又怎能品鉴出茶的好坏,怎能理解喝茶的礼仪文化呢?
你看,这就是学习和不学习的区别。看似在做一件相同的事情,但是收获以及体悟那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我们不断地学习,是为了去见到更大的世界,也是为了给自己打开更大的格局与眼界。
未来工作的模式将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朝九晚五的工作以及单一技能的工种所占的比例将要持续减少。未来的工作方式将会变得更加的自由灵活。如果你不能练就一身本领,连工作都要抛弃你。现在的斜杠青年越来越多,就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
所以,学习不仅让我们拥有立足当下的底气,而且可以让我们站在一个相对较高的层次去理解我们的周边。
那么我们学什么呢?
什么都学,那相当于什么都没学。眉毛胡子一把抓,也容易造成吃多不消化的问题。所以,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那个对事件重要性以及急迫性分类的四象限。对于学习也是一样,首先你要学习那些重要且紧急的。比如说在你工作领域中的一些专业技能,你就要深入的去学习。不断地精进,让自己成为所从事领域的专家级的人物。
其次呢,应该是那些重要不紧急的。而往往正是这些决定了我们人生的质量。比如阅读,健身,演讲……
关于这方面,怎么选择呢?我的建议是一定要因循你的兴趣。不要看别人学什么你就学什么,而是扪心自问,我到底喜欢什么,我想拥有哪项技能?
按照自己的喜好排个序,然后从最喜欢的领域开始做起。一定切记不要贪多,可以循序渐进,掌握好第一个,然后做第二个,依次类推。比如你想学吉他,也想学游泳,还想把英语学好,同时呢,对写作也有兴趣。那么你就要为这些事情确定一个优先等级。千万不要想着同时进行,因为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除非你是个天才。
也许有人要说,第二个难道不应该是考虑那些不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吗?说的没错,但这些事情往往是那些不需要耗费多长时间,举手就能搞定的事情,在你生活的间隙就能掌握的技能。举个小例子,你刚买了一个电饭煲,但你不会用。那么你稍微看一下说明书就懂了。
所以,学习的重心要始终放在那些重要的内容上。
既然确定好学习内容之后,接下来就是怎么学的问题了。
你要学习,首先要拥有学习的工具以及学习的资料。
在学习工具上面,我的建议是尽量选择那些你能负担得起的最好的学习工具。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来你用着顺手,二来你用着舒服。这样对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是有着极大的帮助的。因为我们人,在心理上往往对那些更贵重的东西更在意。比如你买了一支昂贵的钢笔,买了一把质量极好的吉他,一支名牌录音笔…….你舍得让它们蜷缩在角落里布满灰尘么?
接下来就是如何获取学习资源。学习资源的来源无非有以下几种:
1、学习网站。互联网时代,信息极大的丰富。有很多优质的学习网站可以供我们学习。无论你想学习什么知识,几乎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资源。比如网易公开课,上面有很多世界各大名校的名师的一些课程,几乎涉及方方面面。比如我喜欢的TED,一席,知乎等等。当然,有一些网站做的比较专,仅仅是针对某一种技能。比如吉他学习网站,英语学习网站……只要你有心,你都可以找到一些优质的学习网站。
2、书籍。书一直都是知识的宝库,也是我们惯用的学习资料。我一直有买书的习惯,但是最近也在考虑资源的优化配置。有些书是必须要买的,但有些书是没有多大必要的。书堆的多了,一来要占据很多空间,二来查找也不大方便。所以我的建议是可以适当的向电子书转移,比如买一个kindle,携带方便,存储量还很大。还有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图书馆,比如国家图书馆,市图书馆,里面的很多书都是可以外借的。所以,在这一块上,应该灵活配置资源。但要记住一个前提,有些书还是要买的,千万不要为了找一份免费的资源而浪费掉太多的时间,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3、老师。有个老师很重要。在学习知识的分类上,有明知识和隐知识之分。比如书上写的那些知识,你可以自学掌握。但对于一些隐知识,若是没有老师告诉你,你很难想得到。所以说,有个老师的指点往往会使我们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比如你去学吉他,一个人自学也能学得会,但也许需要你探索很长时间。但若是有一个老师在旁边指点,就能避免走很多的弯路。老师就是一个活的知识库。
4、微信公众号。这一项本来是可以归于互联网资源,但这里我还是把它单独列出来。现在的订阅号多如牛毛,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但是仍有一些优质的公众号,并且有利于我们的学习。我们要善于通过公众号去得到一些学习资源。因为公众号是及时更新的,所以我们获得的资讯往往是最新的,最前沿的,这个具有很高的时效性。在一些订阅号上有一些很好的课程,我们都可以报名参加学习。比如我通过公众号报名学习的一个有关学习力和心理学的课程。我就觉得很有收获。
狄更斯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在学习资源这一项上,好的是资源极其的丰富,知识的海洋浩瀚如大海。坏的是面对这一片汪洋大海,你我只是天地之一粟,我们难免会望洋兴叹。
所以,如何选择有效的学习资源又是一件难事。
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的筛选呢?
第一,我们可以听一下这个领域的大牛们所给出的建议。
第二,上网搜索,比如在知乎,就有各种领域的大牛会专门回答这些问题。
第三,别人的推介。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一句:千万不要不舍得在学习上花钱。
你要相信,在学习上为自己投资是性价比最高的,也是回报率最大的。有些人可以花个几百上千去吃顿饭,却不舍得花几十块钱买本书。有人宁可上网耗费大半天时间去找一些免费资源,也不愿意花钱买一些优质的学习资源。
要记住,免费的,往往是最贵的。
有了学习资料,那该如何进行学习呢?
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这一点要始终铭记。所以,你要先消化掉知识,才能有效的输出,转化为自己的技能。
这里,我推荐两款好的学习软件,相信有不少朋友听说过或者已经在用。
一个是Evernot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印象笔记。这个软件的功能真是太强大了,到底好不好用,或者如何用,请大家自行前往知乎寻求答案。我本人也在摸索中,善于利用印象笔记无疑会有效的让我们的知识形成体系。
另一个是Xmind,即思维导图。我发现很多领域的牛人,都很喜欢用思维导图。简而言之,思维导图就是为了让我们科学有效的思考问题。无论是写作,制作PPT,撰写项目方案,还是记读书笔记,学习记忆术……思维导图都是一个极其有力的工具。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
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终身写照。因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永葆生命的青春。
我昨天在一席上听一位叫姜淑梅的老奶奶做演讲,感动的热泪盈眶。
她60岁开始认字,75岁写自己的故事,如今已经出了4本书。被人称为“传奇奶奶。”她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在90岁以前成为一名画家。
你看,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始终都没有放弃学习。可以说,正是因为学习,才让她现在的生命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她把60岁以前的日子称为仅仅是活着,而60岁以后的日子呢,那就是另一番天地了。
下面讲一下在学习这件事上天赋的问题。
有人说自己没有学习的天赋,所以就放弃了。
当然,不可否认,人的学习能力肯定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人轻而易举可以考上北大,有人可能复读十年也考不上。但不能因此就否定自己的付出的努力,你没考上北大,最后可能读了一所重点大学。如果不学习的话,连个大专可能都考不上。
所以,学习还是很有意义的。
在《刻意练习》一书中,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科学家罗伯特·普尔就指出,那些我们所认为的大部分的天才,无非也是经过大量的刻意练习才达到一流水平的。
所以,永远都不要否定学习的意义。
正是因为学习,我们才变得与众不同;正是因为学习,我们才会有机会脱颖而出。要记住:这个世界正在抛弃那些不学习的人。要想不被淘汰掉,我们就要树立起终生学习的信念并付诸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