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讲述了一段唐朝唐僧带着四个徒弟西天取经的故事。而且也是而且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自开第一页至最其后一页,纵眼望去,亦惟数六十万言耳,但它真正的价值是在读完书后的。读完书后,我一直有一个问题,何谓《西游记》?难道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探险故事吗?不,一次穿越,一次成长,在故事的结尾,孙悟空变成了斗战胜佛,唐三藏被封为旃檀功德佛,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沙僧被封为金身罗汉,白龙马被封为八部天龙。
这本书十分励志,也十分适合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去看,鼓励我们去努力学习,而且让我们在看完这本书的故事后,发现自己所经历的这点作业苦恼根本不算是事儿。同时,我也明白了,不一定每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不努力是肯定没有收获的。
作者吴承恩把书《西游记》中的取经队伍里的每一位成员的面貌、动作、性格都描绘十分清晰,举个例子,有人喜欢唐僧,有人喜欢孙悟空,也有少数人喜欢沙僧和白龙马,但是就是没人喜欢猪八戒,凭什么没人喜欢他?他们不都是和尚吗?还不是因为作者文笔好,能让读者感到,《西游记》就是一幅画,画里有人,有景,甚至还能跟这幅画对话,这也是为什么《西游记》如此出众的地方,许多小说忙于刻画人物形象,却疏忽了情节流动,相反,有小说忙于梳理故事主干情节,却忘记了更多的描写人物形象,吴承恩先生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更何况《西游记》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是如此之多而不杂乱。
在我这之前的学校,我的那个班级曾经就演过一出戏,戏的名字就叫做《西游记》,所以,我对戏中的角色十分熟悉,我对他们的遇到问题时不同的思考方式也十分清楚,这四个人的性格差异都很大,按理说是走不到一块儿的,可是命运还是把这四个人安排到了一块儿。但是到底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灵山上呢?唐僧是如来佛祖的二师弟金蝉子转世,他人十分善良,是“合法”的头儿:孙悟空是灵猴出世,后来称自己为齐天大圣,是个放荡不羁的人,他会七十二变,在队伍中往往是个真正的领头人,可是他又太暴力了;沙僧,本来是玉皇大帝的卷帘大将,他这个人也很善良,还很忠诚,而且也会一点武功:猪八戒原来也是天宫上的天蓬元帅,后来也被贬下人间,会三十六变,这个人比较贪,也很懒惰:白龙马是东海龙王的儿子龙太子,后来因为贪玩而被菩萨拉去做白龙马。我想,应该是互相的理解,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缺陷,但是如果我们互相配合,理解对方,肯定会成功的,在这一路上,他们有说有笑,也有矛盾,可是终究走到了路的尽头,成了仙。在这路上,这支队伍这让我们懂得了与其改变命运,还不如改变自己。
转眼间,这本书就看完了,我却依然回味无穷,其中让我感悟最大的地方就是唐僧唐玄奘,他当初找人组队去西天取经的时候还不是因为为了取完经好普度众生,造福人类,有些人能做好自己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唐僧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人类,很值得我们的尊敬,但是再如今,唐僧取完了经书,回到大唐,现在的人却仍然该吃吃该喝喝,杀人放火,无一不有,感觉真丢脸。另外,我认为这本书所讲的就跟人生一样,一个人想要成功,就要努力,在这个旅程当中,每个人都会遭遇诱惑,这些诱惑在《西游记》书中被称作“心魔”,而这些诱惑,或是金钱,或是权利,书中的无穷无尽怪物便是“心魔”,取经队伍就遭遇了无数次“心魔”的诱惑,但是他们没有被“心魔”所折服,唐僧也说了“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吴承恩先生想通过这个告诉我们,只要下定决心改变,何时都不晚。某大学曾经做过一个社会间的实验,他们想测试出人是否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结果发现,一个人通过他的习惯和家庭条件能决定命运的可能性是93%,而剩下还有3%的可能性是可以由自己决定的,所以这条路上充满了坎坷,我们只要只顾风雨兼程,虽然不一定每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不努力是肯定没有收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