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文\张晓娟
又到了摘柿子、收稻谷的季节。这个季节的老家,总是美到令人一眼难忘。遍地的稻田像金黄色的锦缎,乡亲流着汗水的脸上满是虔诚。被太阳光晒得金黄香软的柿饼,咬一口,甜香四溢。风中,突然想起,又是好久没有回家了。
我是一名地道而普通的客家人,从小生长在黄墙黑瓦中。在堂屋墙壁上筑巢飞进飞出的燕子,见证了我和小伙伴整日疯玩的童年。是的,那时候,没有补习班,也没有零食。“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这是是我们最早的文学艺术启蒙。一口独特的客家话,从牙牙学语开始,直到带着它一生行走四方。
儿时印象深刻的,每天清晨,老老少少就会聚集在水井边,挑水的,洗衣服的,刷牙洗脸的,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每天傍晚,做好晚饭的人们,都会端着饭碗到晒谷坪去,边聊天说笑边吃饭。温馨且热闹的乡村生活,就这样在缓慢的节奏中,一天天滑过……而在这日复一日中,八零后的农村孩子,一个个长大了。
上了学校,才从老师的口中知道,永定土楼竟然是世界文化遗产,客家话是宝贵的中原古汉语“活化石”,客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而客家人,英杰辈出,足迹遍布五洲四海。这样的认知让我震撼,原来,很多平淡无奇的拥有,都是弥足珍贵的存在!
只是,不管外界对于客家人的认知如何,不管客家人在世界上取得怎样的成就,在老家的村庄,生活还是日复一日地进行着。在这里,农耕文明传承的气息尤为浓烈,在土地四时的节律中,人们该信仰什么,该遵守什么,都还是依旧。在农村聚族而居的客家人,至今还在恪守着重礼讲义的传统风俗,以及一辈一辈流传下来的仪式规矩。
在这个世界上,土地是最诚实公平的。只要付出了辛劳,她总不会让你失望。而这就是为什么传统的农民会对土地如此眷恋的原因。在工业化浪潮席卷的今天,年轻人纷纷背井离乡进城打工,农村老家只留下寥寥不多的老人和孩子。曾几何时,载着满身乡愁回来,却只见往昔如热闹温馨的村舍日渐寂静颓圮,却只能把越来越深的不舍和伤感深藏于心。也曾在心中疑问;这片被城市遗忘、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在多年以后还能一直存在于这片我深爱着的土地上吗?
我们作为这片土地的儿女,一生都在千辛万苦向外面的繁华世界索取未来的路上。然而为什么总是念念不忘身后的故乡,要如此执着地牢记祖先父辈留下的训诫?因为故乡的存在,关乎我们心中某种信仰。
经历了异乡的无数风雨漂泊,终于渐渐明白;故乡不仅仅是一个村子,一片风景,也不仅仅是我们的某个旅程起点或终点。历史滚滚的车轮下,多少的沧海桑田都是在所难免,但是只要心中的故乡还在,不管眼前是什么样的风景,我们的家园始终还沐风栉雨地屹立在那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