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安的世界里自在独行
初读贾老的作品是在去年的朗读者中斯琴高丽朗读的那篇《写给母亲》,朗读者的深情付出和文字的朴实无华和真诚让我内心忍不住的想去更深层次的去了解这位作家。在今年的《朗读者》初心主题录制现场这位年近古稀的文学大家稍显“羞涩”地告诉众人,“我只能用陕西话坐在这里和大家讲话,我不太会说普通话。”随后,他用“陕味朗读”跟观众分享了他的写作故事和作品。随后的种种机缘巧合让我邂逅了这本《自在独行》!
看了第一篇《纺车声声》,贾老的母亲就让我回想起听妈妈讲起她们那一代人的故事,物资匮乏的乡村生活,小时候经历的坎坷,十来岁挑扁担讨生活,做错事被外婆拿着笤帚打,外祖父被批斗,或许那一辈人的辛苦只有那一辈人懂。或许这本书该叫妈妈看看,她的感触会更加深切,只可惜母亲识字不多,老花眼,每次叫她拿起书籍或手机看看新闻,她总是说自己老了,过了学习的年纪。母亲告诉我,她那时成绩可好了,每次跟我说读书那会儿的辉煌成绩眼中都带着光的,母亲是个爱画画的人,可是读到小学三年级时因为家里经济实在没法撑下去了就退学务农了,跟着外公在生产队里面干活。或许是因为自己没有读过什么书的原因吧,母亲总是跟我们几姐弟说要好好努力,不要一辈子都像她那样,可是在我的眼中,母亲虽然没有什么文化普普通通,可是她教会我的远远超过我从书中所得的。除了母亲,贾平凹还回忆了自己的父亲及小学的时光,正是那段艰苦的岁月才锻炼出平凹坚毅的性格,奠定了今天的成就,也形成了他自在的价值观。写母亲、忆父亲,贾平凹的心是细腻的,柔软的,敏感的。虽然他是一个汉子,生活在八百里的秦川,可他熟知这里点点滴滴,所以他的文字总流泻出绵绵细雨的情感。
《自在独行》这是一个十分孱弱的生命,梦幻般的机遇并没有使他发狂,巨大的忧郁和孤独,他只能小心翼翼地睁眼看世界。他数过,从宿舍到教室是五二四步,从教室到图书馆是三0三步,他老是低着头。在他患了肝病时,几乎所有人都远离他,独自一人在传染病院,可是在这里,他获得了崭新的人的真情,有了宝贵的同情心和怜悯心,理解了宽容和体谅,热爱了所有动植物,体会到了太阳的温暖和空气的清新。这是一个自在的贾平凹,和自在的人聊天,自己也会变得自在起来,所以在书中我总是以大东北为背景,幻想自己现在闲坐在大地上,抛开一切,细听其说人生说爱好说历史说社会说情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这是一本孤独而丰满的书,写给生命的行者,写给那些“任性”之人。愿他们能懂得孤独的真义,在生活里多一些从容潇洒。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有这样子,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贾老先生或许是孤独的,因为他一直在独行。可是他是任性的,他做着他喜欢的事:在他的独行世界里,他研磨孤独,却收获自在,把这些自在送给每个孤独的行路人。独自行走,不顾一切,哭着,笑着,留恋人间,只为不虚此行。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即便你认为自己是孤独的,也是可以自在的。有自在在,独行并不显得独了。
这本书是贾平凹四十年的散文精选。书中,他如是说到“如果要认识我,等过三十年、四十年,某一日我死了,或许火化,高高的炼尸炉的烟囱里会冒出各种颜色的烟来,有一股清正之气,那才是我;或许土埋,坟墓上会长出许多花来,有一株散发幽香的,那才是我。”很贴切的一段自我描述,刚开始还觉得有点儿清高了吧,可接着读一点儿也不假……
贾老先生素来喜静,最怕有人来敲他的房门。让他觉得自在的,要么就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隐居在自己的书房。怪不得网友对他的评价都是脸长得像西北大地那样的粗糙,文字嚼起来像羊肉泡馍那样的入味,他的哲思听起来像秦腔那样的旷达。先生其实也喜欢热闹,只是先生的热闹并不是灯火灿烂,而是内心的安宁与独行的自在。(引课本)
在书中我一直在探究着,贾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喜静?睿智?深沉?越往下读,才发现,贾平凹先生是一个是有灵魂的的独行者。
这个灵魂千姿百态,是自由的,随心而行,黄土高原,五味巷,白浪街……累了走进一家酒馆坐喝,饿了尝一口新现宰的羊肉。在《生活一种》中,贾老追求的是一种讲究随心的带有仪式感生活,院再小也要栽垂柳,吃酒只备小盅,出游脚往哪就往哪走,读闲杂书不必规矩……一切都是那么的自在随性。读书、吃烟、玩石,贾平凹的爱好很多。他还喜欢在书房里摆上汉罐、铜镜、古琵琶、砚台、酒壶等。用他的话说是,“旨在创造一个心绪愉悦的环境,而让我少一点俗气,多一点艺术灵感。。
这个灵魂是有情有义的,月光底下那纺车声声记载了母亲的幸福心绪,是对生活的不懈追求;寺庙里的小学遇到了人生的启蒙老师,25年过去了,每每想起老师心里就充满了一种深深的惆怅……在贾老的书中,从不缺乏真情,可是这种真情似有万钧之力,总能让你想到自己的过往经历,我想,这应该就是其灵魂魅力所在了。看过他的一篇采访,记得他说过“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他不靠故事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他认为有无真情是衡量散文艺术标准的依据,而读贾老的散文,不仅被他的语言风格所吸引更为他的独特领悟而惊讶,其作品中的真情会让你获得心灵深处的感悟。
这个灵魂同时是洒脱的,在《说舍得》中“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舍得实在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艺术。《敲门》中“有一日我要死了,墓碑上是可以这样子写的:这个人终于被敲死了!”……可是这真的是洒脱吗?贾老玩石头,游山玩水,真的有那么自在,无忧无虑吗?一个人看着与世无争,用自在来充满自己的时间,空间,身体就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的做法真的OK吗,你看古代的陶渊明,李白那些人,自己把自己描写的潇洒自由,可实际上内心还不是被现实抱负所拖。可当我读到《孤独走向未来》一文时,我才明白贾老这种所谓的洒脱与自在,“尘世,并不会轻易让一个人孤独的,群居需要一种平衡,嫉妒而引发的诽谤、扼杀、羞辱、打击和迫害,你若不再脱颖,你将平凡,你若继续走,走,终于使众生无法赶超了,众生就会向你欢呼和崇拜,尊你是神圣。神圣是真正的孤独”。自在独行,看的是你有没有拥有神圣者强大的内心世界。真正的洒脱来自内心安宁。
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吧。或许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习惯独自行走的原因,和一群人旅行相比,我总是更倾向于一个人去旅行。独自一个人走走停停,不需要为伴友的性格和喜好而做出妥协和将就,这种感觉真的很自在,不过更多的是一个人旅行会让我思考的很多。一个人穿梭于人群之中,挤地铁,坐公交。在燕园行走,看看墙上的海报,远处的孤树,耳边的广播。一切是我想要的样子。一个人的独处,面对的才是真实的自己,迎着风,迈步向前。不需要犹豫、徘徊和在意,不需要赶时间,不需要做表面功夫,不需要假笑,不需要斟酌,一切都是全身心感受的。我喜欢这时候的自己,充满自信,充满斗志。有人说蝎子生来就是孤独的,即使感情再充沛,爱的再炽烈,也摆脱不了孤独者的宿命。可是我特别希望自己是那只蝎子,任凭风吹来出去的,那样子我就不用思考人生的三大哲学问题了,然后强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欢不愿意做的事情,对生活的“任性”如蚂蚁般自在,或许,就是我想要够得着的孤独吧!
人生也不过如此。万事万物在天地宇宙间都有着各自的生命路线,丰富自己的内容,完成自己的存在。既然存在,就必然有存在的价值。与其一群人歇斯底里的狂欢倒不如高质量的独处着。
老实说,这本书我我到现在都没有看完,不是没有时间看,我只是不想看完,我喜欢在睡觉前拿来读一篇,伤心的时候选择适合的来读一篇。每次读完后,都能够使我顺间安静下来,什么都不想,只是一味的扎身于字里行间,希望自己能少一分执念多一分豁达,自在前行。
一生很长,无须妄谈意义,愿你继续安稳,沉静无限抵达自己的内心,愿你活出一片宁静而平静的湖,清风拂面,不惧,不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