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憋着要来场大雨的天气,最是体感糟糕。
从空调房内拉开一条门缝,争前恐后涌进来热湿气流,像突然给脸上呼来一张沾了水的湿巾。
一下子粘上皮肤,遮住鼻孔,呼吸不畅。
两个空间的温度湿度之差,呼得我一阵蒙圈,冒出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无厘头慨叹。
体感落差过大。
宅家一天,直到落日与夜空交班后好一阵,才慢悠悠踱去拿快递。
白天的低气压桑拿,似乎放过了夜晚,换来了湿气没那么厉害的凉风登场。
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那就写生活。
可补眠了大半天的宅家日,这一天的生活好像已经写完了。
凌晨时分,都扑在音频制作上,为自己自嗨的小专辑上传新的创作。
待在那间自制的小房子里,虽有风扇一直吹着,却依然难逃夏夜的汗意。
结束后关上电脑,看着没有星星的夜空。
默默回想算了一下这条声音,完整创作和制作用时,顿时不觉支颐展颜。
几乎,比以往快了不止一倍!
普通话、基本功练多了,口条比以前顺得多,重录的频次少了。
曾经出来5分钟的干音,要一两个小时,最近半小时就能达到自己的要求。
更新换代后的插件,看视频学习的一些后期处理方法,以及因练习而改善的口腔状态,让后期处理干音的时间直线下降。
曾经,这是最折磨的一道环节。
现在,手腕的鼠标肘感觉好了不少。
效率的提升,让整个过程里的枯燥感变得没那么难捱。
效率的提升,不免让我有增加更新频次的冲动。
仔细想来,那些曾经无数次被自己抱怨过白干的时刻,却正是造就效率提升的关键。
一直以来,「口水音」都是我的噩梦。
各种大家分享的改善方法、后期处理办法我都试过,却是连「治标」的效果都没有的徒劳。
直到那天,同一段文字改用粤语来录制。
显示屏上的频谱,监听耳机内的声音,就是最想要的「可治」版干音。
口水音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对比普通话那版如下雨般的频谱,这一段可干净了!
原来,就是我的口腔和肌肉没有习惯普通话的缘故。
换句话来说,练功练得不够,讲普通话讲得太少。
从此,每一次在练习时枯燥得不想坚持。
每一次试音失败、每一次数据垃圾想放弃,反问自己天天练这个有个屁用的时候。
那一段口水音的对比,就会冒出来劝慰自己:“习惯,是有用的!”
嗯,现在才可见的效果,总算没有白干。
只是这可见前的时光啊,不得不说,真的很折磨……
希望出现之前都是虚无,不轻言放弃,迷雾终有一日被坚持驱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