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绍的书是《极端的年代:1914-1991》,书的作者是犹太著名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这本书是他的宏篇巨著“年代四部曲”的收官之作。
《极端的年代:1914-1991》从1914年一战爆发,到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这段时间被西方史学界称为“短二十世纪”。
而霍布斯鲍姆形象地将这77年的时间比喻为“历史三明治”。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主要原因是西方自由主义在这段时间中发生了三次不同的变化。
①从1914年一战开始到1944年二战结束,这30年是“灾难时期”,西方“自由主义”遭到重创。
②从1944年二战结束到1970年代,这20多年是“黄金时期”,西方“自由主义”复苏发展。
③从1970年代一直到1991年,这20年是“迷茫时期”,西方“自由主义”再次陷入彷徨。
那作者又为何将自己这本书冠以“极端”这两个字呢?当然也跟77年的历史演化过程有关。
首先就是发生了“极端的大灾难”。想想看,在30年的时间里,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不仅整个欧洲都被拖入了战争,而且亚洲、美洲、非洲也深受其害。
在死亡的人口数量上,两次世界大战死亡的人数,超过了之前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数百万人的生命被战争所吞噬。
第二是经济增速“极端迅猛”,当然这是指的二战结束后的20多年。作者说,从1950年到1973年间,欧洲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都刷新了记录。
科技革命、体制改革、经济发展都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而且这样的经济复苏不仅发生在欧洲,全球各个国家都开启了一轮史无前例的经济增长周期。
第三是意识形态“极端彷徨”,这是指的从1970年代到90年代的这20年,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给全世界带来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思想的冲击,程度都极为剧烈。
就拿美国来说,从1988年-1993年这5年间,全世界最富庶的纽约市有3%的市民无家可归,1993年情况最糟糕,每晚都有超过23000人露宿街头。而且,一项资料显示,美国历史上十大谋杀案,有8件是发生在1980年之后的。
本书作者霍布斯鲍姆的生活经历,刚好与这段历史重合。他1917年出生在埃及一个犹太家庭,那时一战还没结束,他们家先是从埃及迁到了维也纳,然后又搬到了柏林。
希特勒上台后,作为一名犹太人,他不得不离开德国,去往英国,并在英国工作到1982年退休。之后,他去了美国,并在美国出版了这本《极端的年代》。
由于与时代离得太近,所以霍布斯鲍姆在写作时非常“小心翼翼”,即使有大量历史资料作为支撑,他依然避免对一些问题和事件下定论。他说:
“我们跟这些历史事件时间隔得太近,没办法保证不带偏见,供以解释这段历史的资料尚不够充分,故而现在来说明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事件所具有的意义为时尚早。”
正如作者所言,从1914年到1991年这77年,确实是极端大事件频频爆发的77年,世界像坐上了一架时光过山车,不断从高峰冲下低谷,再从低谷爬上高峰。
现在说起来,人们常感慨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大时代,但这样的大时代,却与大量的灾难紧密相连,同时伴随的是众多无辜生命的逝去。
听书的时候,我开车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两旁的灯火闪烁,宵夜摊边热气腾腾,夜归的人们三五成群地坐在路边吃面、撸串、聊天……。
这样的生活或许偶尔会琐碎无聊,却不必担心炮火袭击,不再有人流离失所。这才是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最大的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