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他是中国的爱因斯坦,初中学历,一生残疾,死前6小时还在演讲

他是中国的爱因斯坦,初中学历,一生残疾,死前6小时还在演讲

作者: 崔黎黎 | 来源:发表于2020-11-11 11:51 被阅读0次

    欲知故事烹酒,敬请【关注】崔黎黎

    文/崔黎黎

    华罗庚

    1985年6月12日下午4时,东京大学数理学部讲演厅,已经满头华发的华罗庚激情澎湃的向日本数学界人士分享着他的《理论数学及其应用》,赢得满堂喝彩。

    正当众人准备趁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同这位数学界的老前辈请教时,却见华老直挺挺的向后摔去。

    这一摔,一代数学巨匠、被誉为“中国的爱因斯坦”的伟人便再也没能站起来,被送医抢救6个小时后,于当晚的10时9分,华罗庚划下了他传奇人生的句号。

    华罗庚曾说“要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言出必行的他果不负誓言,上苍也不忍拂他的意愿,让他伴随着最热爱的事业走完了在人世间的最后一遭。

    回想华罗庚这一生,从无法支撑学费的贫穷小子到享誉世界乃至千秋万世的伟大数学家,他跌宕浮沉、行走得很是艰险。

    少年华罗庚

    1910年11月12日,这是华罗庚初到人世的日子。他降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小商人家庭,父亲华瑞栋40岁方得一个可以传承香火的儿子,宝贝得不得了。

    华瑞栋靠着一个小杂货铺子养家糊口,有着商人的趋利本性,给儿子取名时也期盼他富庶安康,长命百岁。

    罗庚二字便取自“箩里坐笆斗”和“同庚百岁”,“罗”即“箩”,象征“家有余粮”,庚既有长寿之意,也谐音“根”,表示着“华家从此有根”。

    华家的根有了,贤惠的母亲和严厉的父亲对这颗传承香火的根苗呵护备至,但是奈何培育根苗的土壤不太肥沃,华家原本宽裕的生活因为这新出生的孩儿显得稍显拮据。随着华罗庚一天天长大,到了上学的年纪,华家更是要多支付一笔孩子的教育费用。

    但是幼时的华罗庚成绩却并不好,在学校是被老师瞧不起的存在,小学毕业时他因为考核不过关,连毕业证书都没能拿到,只得到一张修业证书。

    到了初中时,华罗庚挂科更是家常便饭,一学期下来常常需要补考才能过关。

    但在校成绩不好的华罗庚却唯独对算术情有独钟,帮父亲看店时,他还因为痴迷于算术而耽搁做生意。

    华父付出良多供孩子读书,但家中的独苗苗却是一个挂科郎,在华罗庚因为算术耽搁做生意时,思来想去的华父真是恨不得狠狠打上他一顿 。

    可是不得不承认,华罗庚在算术上真的是一个小天才,但凡店内你来我往的账目,就没有他算错过的,又快又准,简直比那些教书先生还灵。

    在华父还仅仅纠结自家小子是个是个做生意的料时,华罗庚人生中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便已经发现他的数学天分了。

    王维克曾言:“他在数学方面天赋很好,很有培养前途。”这里的他便指的是华罗庚。

    在其他老师都瞧不起常常挂科的华罗庚,认为他是一个没有前途的孩子时,也是王维克站出来维护他,他厉声反驳:“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时候,粗看起来和沙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当教书匠的一双眼睛,最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领,否则就会埋没人才啊!”

    千里马终于遇到了伯乐,在王维克的引导下,华罗庚如鱼得水,在数学上的兴趣更加浓厚。学习得到了自信,华罗庚其他科目的成绩也慢慢提上来,直到初三时,曾经让老师们嫌弃的差生已经成为了年纪第二的学霸。

    华罗庚塑像

    可对于经济愈加拮据的华家来说,华罗庚的成绩越好,他们的内心便越纠结。华家就这样一个根儿,不仅能传承香火,还很有本事,华父华母恨不得将所有的好东西都捧到儿子面前。

    但现实是华家已经支付不起华罗庚到省城读高中的费用了,两相权衡,最终华罗庚到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读商科,费用很便宜,50元就能包完一学期的书本、食宿以及各项杂费。

    但年过半百的华父独木难撑,最后连50块钱都无法拿出来了,没办法,华罗庚只能辍学回家经营商店,“继承家产”。

    在华父看来,既然没法读书了,那就安排儿子早早结婚生子,以后守着这个铺子也能不被饿死。于是,17岁的华罗庚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安排下同吴筱元结婚了。

    华罗庚、吴筱元夫妇

    除了数学,华罗庚对于其他任何事物都没有特别痴迷的心思,见吴筱元长相端正、也是个贤惠的性子,他也没有什么不满的。

    婚后,华罗庚和妻子相敬如宾,同中国大多数传统家庭一样,过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生活。没有同时代其他文人风花雪月的浪漫,也没有故意冷落妻子的无情,他虽是一位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男子,但骨子里秉承了老式家庭男子的责任。

    其实说到责任,华罗庚只是做到了尊敬妻子,对婚姻忠诚,但作为一个家庭中的儿子、丈夫以及父亲来说,他却是缺席的。

    他从不曾放弃自己喜爱的数学,哪怕辍学在家,结婚生子,他也在研究着学问,最后用了短短5年的时间,便自学完成了高中和大学的所有课程。

    正如华罗庚所说:“自学,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到底。”他一究到底的精神终于为他痴迷的数学天地开启了他数学事业的大门。

    1929年,他中学时代的恩师王维克担任了母校金坛中学的校长,不忍华罗庚的数学才华就这样在那方小小的杂货铺埋没掉,于是聘请他作为学校的会计兼庶务以及数学教员。

    面对如此难得的机会,华罗庚自然毫不犹豫的抓住,在学校一边教学,一边争分夺秒的充实着自己的学识。

    而在华罗庚沉迷于自己的数学世界时,家中的一切庶务却落到了妻子吴筱元的肩上。

    吴筱元嫁给华罗庚时,也不过是一个刚满18岁的小姑娘,在现今看来,还是一个可以赖在父母怀中撒娇的孩子。但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吴筱元已经在时代和家庭的催促下,早早的成长为了一个家中的顶梁柱。

    吴筱元嫁到华家还不满一年,一场瘟疫便席卷了整个金坛县。她的婆婆被这场瘟疫夺走了性命,丈夫也整天昏沉不省人事,而她的第一个孩子也在慌乱中来到了人世。

    华罗庚夫妇和三个儿子

    瘟疫加上新生的婴儿,让整个华家笼罩在一片暗无天日的阴沉中,但事情总要解决,磨难总要经历,吴筱元只得将女儿交给自己的母亲帮忙带着,而她则在家中衣不解带的照顾着身患瘟疫昏迷不醒的丈夫。

    为了给华罗庚买药治病,她不惜当掉了成婚时的嫁妆,看着痛苦的丈夫,整晚整晚的不能睡一个安稳觉。

    在吴筱元的悉心照料下,最终华罗庚从死亡线上挣扎了回来,只是左腿落下了终身残疾,以后走路都需要拐杖拌身。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华罗庚大难不死,命运由此转折。在他生病前所发表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一文在业界荡起了轩然大波,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杨武之和系主任熊庆来慕名找到了华罗庚,因为爱才,聘请他成为了清华大学的教员。

    这一年,华罗庚不过堪堪20岁,便以一纸初中文凭成为了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的教书先生。

    在清华大学,华罗庚更多的是把自己放在了学生的位置上,他每天起早贪黑,只睡5个小时,白天工作,晚上就自学知识,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便完成了数学系的所有课程,以及法、德、英三种外语。

    华罗庚在昏天黑地的忙碌着,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他急速冲浪的这几年里,发布的几篇论文都在国内外受到了极大反响,不到25岁的华罗庚彻底成名,他成为了一个人人称颂的青年数学家,在清华大学更是被破格提升为讲师。

    丈夫展翅高飞,成为了睥睨天下的雄鹰,但是他在家中照顾儿女、服侍公公的妻子却默默无闻,还是那个仅仅小学毕业、没有见过世面的妇人。

    好在华罗庚不是一个喜新厌旧、忘恩负义的人,他深切的明白自己能够没有丝毫后顾之忧的发展着自己喜爱的数学事业,全靠妻子在后方为他打理着那个负重难行的家。

    当别人称赞他的成就时,他总是会夸赞妻子:“她是无名英雄,我的整个事业,是与她分不开的!”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贤惠的女人,吴筱元几十年如一日的打理着那个让她身心俱疲的家,哪怕家中揭不开锅,为了让丈夫在外安心奋斗事业,她也只会自己想办法。

    正因为有了吴筱元毫无怨言的支持和帮助,在数学家诺伯特·维纳将华罗庚举荐给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哈代时,他才敢抛下家中的一切,到英国剑桥大学度过对于他数学生涯来说至关重要的两年。

    在哈代—李特伍德学派的影响下,华罗庚受益匪浅,他像一个海绵,汲取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理念,由此受到启发,在剑桥期间发表了至少15篇研究论文,其中一片关于高斯的论文更是为他赢得了在国际上的声誉。

    不过当两年后学成回国时,他的文凭依旧是初中。出国前,他的恩师曾说他可以借此获得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但对于华罗庚来说,学习到知识比获取荣誉的学位更加重要,所以他把时间都用在研究上了,丝毫没有考虑那本人人挤破脑袋都想要得到的剑桥博士学位证书。

    他将一腔热血都用于研究数学并不是为了这些虚名,他为之奉献的是自己的热爱、理想以及使命感。

    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时刻想着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哪怕众多的发达国家对他伸出了橄榄枝,许诺给他最优厚的待遇,他也断然拒绝,只想回到生他养他的祖国,为之抛洒热血。

    1937年,27岁的华罗庚再次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教授,开启了他为祖国数学教育殚精竭虑的一生。

    华罗庚在昆明老家门前  

    特别是在1939年到1941年,随着清华大学迁入昆明,华罗庚在战时艰难又艰险的情况下,在昆明的一个吊脚楼里完成了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

    后来,这本《堆垒素数论》在苏联首先以俄文版出版,再到后来分别被翻译成中、英、德、日、匈牙利多个版本。

    1948年,华罗庚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开启了他的美国之旅。为了一家人团聚,华罗庚甚至将妻子吴筱元和6个孩子一同接到了美国。

    家人团聚,条件优厚,更是有着最佳的研究和教学环境,在世人看来,华罗庚在美国的那几年应当是他此生中最幸福的时段。

    若是旁人,可能此生就这样定居美国,享受余生了,但华罗庚怎可能是芸芸众生呢?他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在美国的他无时不刻在关注着国内的情况。

    果不然,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华罗庚便迫不及待的放弃了美国优厚的条件,于1950年春,携着全家又再次踏上了回国的邮轮。

    华罗庚一家

    面对众多好友的规劝,华罗庚以巨篇《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给予回复,其中有一句“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让人不由大赞其胸怀。美国再好,也不是生养自己的家乡,怎可久居,还是回去吧。

    而作为华罗庚的妻子,吴筱元自然是毫不犹豫的追随着丈夫。她这一生,自从嫁给华罗庚,便再也不是她自己,她所有的一切优先考虑的从来都是华罗庚。

    随着华罗庚变得更加有名气,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吴筱元也从全心全意照顾华罗庚的生活起居到开始帮助他分担部分力所能及的工作。

    面对大家的不解,她只淡淡回应道:“我能帮他一点儿忙,他就少操一点儿心,为国家多出点儿力。”

    由此可见,吴筱元也是一个深明大义之人,她的付出不仅仅是为了华罗庚,为了他们的小家,更是为了家背后的国。

    吴筱元虽然一生没有什么成就,不像林徽因之流等成就斐然,但是她却凭着自己的默默付出赢得了界内美名,大家都亲切的称呼她为华师母。

    两人鹣鲽情深,虽没有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但是互相之间的情愫,几十年如一日的温情却感人肺腑。

    华罗庚明白妻子的不容易,他繁忙的工作注定了他不能抽出大量的时间来陪伴妻儿,照顾家庭,所以只能尽可能的来补偿她。

    华罗庚在外出差时,便常常托人带东西给妻子,有一次,有学生从洛阳回去,他便给吴筱元写信道:“筱元,现趁一个学生回京送重要公文之便,请他带给你丝棉被絮一条及山萸肉一包,都是我买的。特别是山萸肉,对你的健康很合适,可以泡水,要记着经常喝。”

    无论处在何方,有着多少的无可奈何和身不由己,他们都从来不会忘记对彼此的关心和呵护。

    华罗庚一家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这对恩爱了58年的老夫妻却在晚年争吵不休,但从吴筱元的角度仔细想想也能理解。

    在那十年浩劫中,吴筱元虽然一次又一次的站在华罗庚身前保护他,但是她的惧怕却是真实存在的,她本就不是一个勇敢的女人,只是为了爱人,她被迫如此。

    据华罗庚长子华俊东说:“当时,我响应号召到甘肃安家落户,只有妹妹们留在父母身边,经常有人到家里来闹腾。母亲为了保护父亲,每次都坚定地站在父亲身边,帮助父亲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可以说,母亲是父亲最坚强有力的支柱,也是我们这个家的英雄。”

    如今,本是安享晚年的年纪了,也好不容易消停了,她不想丈夫再出去讲学,掺和那些可能引起祸端的事情。

    一个因为爱,竭力阻止,一个因为国,奋力向前,华罗庚不理解为何支持了他一辈子的妻子偏偏在此时给他找麻烦。

    其实吴筱元何尝不懂得华罗庚的理想和坚持,但是为了丈夫的安全,她顾不了那些了。

    吴筱元一生最爱的是华罗庚,所以她可以为了他不顾一切,甚至不惜遭到他的埋怨。但是,显然,华罗庚一生最爱的并不是吴筱元,或许是数学事业,又或许是祖国,所以他不会为了安妻子的心而停止他想要宣扬数学的决心。

    最终还是付出最多爱的那个人屈服了,华罗庚患有心肌梗塞,不能经常动气,为了他的健康,吴筱元主动和他分开。

    劝又劝不动,让自己看着他如此奔波自己又受不了,所以干脆还是眼不见为净。如此一别,两人竟然5年未再见面。

    不过讽刺的是,当年为了华罗庚的病而分开,5年之后,没有她同他争吵引发他的情绪,他却还是因为工作突发急性心肌梗塞倒在了演讲台上。

    虽然气华罗庚的固执,但是吴筱元毕竟是深爱他的,在华罗庚去世后,她余生都在念叨着丈夫,回忆着他们的一生。

    直到2003年,93岁的吴筱元与世长辞,才再次到阴间同丈夫相遇。而此时,距离他们争吵分居前的最后一次相见已经过了整整23年。

    虽然夫妻俩晚年过得不太和睦,但儿女们还是懂父母爱着彼此的心意,在吴筱元去世后,将她和华罗庚的骨灰合葬在了金坛市的华罗庚纪念馆。

    他们携手从金坛到清华到美国再回到中国,如今落叶归根,兜兜转转一圈,还是回到了他们最初相识的地方,此生,应当也算在遗憾中圆满了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他是中国的爱因斯坦,初中学历,一生残疾,死前6小时还在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lse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