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朋友说,我们原来都叫“嫦娥娘”,后来知道叫知了,再后来才知道叫蝉。
嫦娥娘就是小范围的俗称,就是地方词汇,知了是大范围的俗称,蝉是造文字时给这种动物定的符号。
听她这么一说,你是不是也想知道“蟐娥娘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那里孩子的童年就这样如梦般的开始了。
世间万物的名称都是始于人类,人类为了交流表达的方便就必须指代万物,没有文字时就开始了,比结绳记事还要早,最早肯定是不叫蝉,叫知了的可能性极大,以其声代指其物是自然而然的事。后来造字了,这就有所区别了,指代是用作发声时的,字是用作刻画的,是从视觉的方向,所以字从象形。
字的创造过程是漫长的,推广应用过程更是漫长的,但跟声音的指代相比那就是晚辈了,晚多少辈都说不准。
在字的推广使用过程中,常常是捉襟见肘的,不够用怎么办?现造呀!
声音指代中,蝉大多是用知了这个音,从现在流行的区域也可看出。后来识字用字的人多了,就有人觉得用蝉指代知了少了感觉,觉得不够亲切,有了距离感,于是便要造知了这两个字,据音而造,音形结合,这就是汉语中形声字很多的缘由。
有这样造字念头的人不少,那时候相互阻隔,很难流通,所以便有了很多同音异体字,随着交流的形成与加快,通过优胜劣汰,存于后世的只可能是少数。
龙宝同学给我提供的这段就是这样的一类。蠽蟟 音jié liáo,意思是蝉的别名。《尔雅·释虫》“蜩” 清 郝懿行 义疏:“今 黄县 人谓之蛣蟟, 栖霞 谓之蠽蟟, 顺天 谓之蝍蟟,皆语音之转也。
这些名称现在变成什么了,就是大范围使用的知了。文字从象形又转向了声传,文字是固化的语言,语言是灵动的文字,如今的汉语为何极具活力,因为它已打通了语言与文字间的阻隔。
再来说海南朋友的蟐娥娘,这样的名字里一定有故事,这个故事是连接了广域的著名神话故事,所以容易理解一些,虽不熟悉,但能够联想到很多的信息,不至于产生像我们家乡“姐溜”这名字里的难解之迷。
一定还会有不同的叫法,或许会被更多的朋友回忆并分享出来,儿事如梦,乡音如梦,我等待你娓娓道来。
这几天听到姐溜的叫声都觉得跟前时的不一样,像是听惯了的老朋友的声音,嗯,就是这个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