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位茶友分享了一篇林清玄喝茶40年的感悟给我,奇文共赏,疑意相析。文中是林清玄讲述自己从不喝茶到了解茶,再到离不开茶的过程。
他的文字好美哦,怪不得那么多人喜欢他呢!他也很幽默,面对自己谦虚的长相(聪明绝顶),还以此给人逗乐。
台湾文人的气质,好像都这么柔美,平淡隽永。我想到蒋勋也是我很喜欢的文学家,他们身上都有同样儒雅的气质。
——就是那种,一眼就让你觉得舒服,不高不低,不远不近,距离刚刚好的舒服。说诗意也不是,说禅意也不是,好像是它们的混合体。
林清玄说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我觉得还挺有道理的。你说,哪一件匆匆忙忙的紧紧巴巴的事情,会让人觉得浪漫呢!
他喝茶也确实很执着,为了一篇文章去青城山找茶,虽然最终失望而归,却不影响他对茶的追求。只要知道哪里有好茶,就在第一时间去买回来,家里存了好多茶。
在对禅茶的理解上面,日本和台湾文人的理解都很深刻,就特别注重当下,随时随地都在讲安住于当下。
我跟茶友说,对生命理解有深度的人,喝什么茶都能喝出禅意,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这个道理。
这时候茶友提出一个观点,他说他个人对茶的理解就是,畅快就好,跟蔡澜的观点一致,就是喝茶不用讲究太多仪轨性的东西,自己要舒服才行。
因为在乎喝茶的仪轨而破坏了喝茶的心情和自由自在,那就是喧宾夺主。仪轨始终是为心情服务的。
他十分欣赏蔡澜对茶的理解。而蔡澜“痛批中国茶道”,说要真性情,不要规矩,我一直是不赞同的。喝茶很多时候的确为了心情,但为“精神”的时候更多一些,这也是为什么茶能与“道”相提并论的原因。
该讲究的时候是必须讲究的,就看喝这个茶的目的是什么。不是每个人都能端起茶就能喝出禅意,就能悟道,很多人都需要在这种仪轨里,才能找到感觉。
就像茶艺表演,很多喝茶的人批评,茶艺表演做的是花架子。但你知道吗,当今大部分外行人,就是被这样的花架子吸引进茶里面来的,才有机会深入到“道”的层面来。
好比讲同样一个问题的书,有的书粗浅,有的书深刻。不是粗浅的就不好,对于不了解的人来说,就要先通过粗浅的才能入门来。
前阵子我请教一位朋友,想了解历史应该从哪里入手,他说读历史可以先读一下通史,先从简单的来,再慢慢深入。刚好,也跟这个问题是契合的。
对于一个外行,就要先有个切入点,最好这个点是喜欢的、感兴趣的,才可能深入。
我自己在教茶艺,我就知道。我的很多学生都是因为喜欢花哨的茶艺才来学习,但是她们学习以后,懂得了更深沉的、对人生非常有用的道理。
茶友说,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的区别,日本人是茶室在哪儿,茶就在哪儿,中国人是茶在哪儿,茶室就在哪儿。
可以看出,日本人是十分注重仪式感的,也正是因为他们对仪式感的重视,才让日本茶道在当今世界乃至中国本国都十分推崇、喜爱,才能让人轻松进入“道”的感觉。
所以喝茶同生活一样,需要仪式感。只是在精通此道以后,可以做些简化。大道至简,简化不等于没有,只是悟性到了一定层面,不再需要一些表面功夫的加持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