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人提起某人的三观正不正,这些都是从他们的行为举止中得出的结论。通俗的来讲三观就是指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可是到底什么是三观,有一个清楚的定义吗。
到底什么叫做三观,自己从前一直没有清晰的认识。
最近自己心中却有一种奇怪的想法,使我对三观的认识有了一点更深的进步。那就是开始慢慢地真正的听从自己心中的想法。做的事情都是自己愿意,并且感觉都是对的,做这些事可以让自己获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愉悦。
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纵览过去匆匆过去的二十几年。
小时候并不懂事,自己记事儿比较早,很多小时候发生的事情都历历在目,但那时候又懂得什么呢。每天就是玩啊闹啊,想着怎么才能不写作业又能逃过老师的惩罚。
说起受到的小学初中高中受到的教育,对个人三观的树立又有什么样的帮助呢。我们国家毋庸置疑是一个教育的超级大国,考试有着悠久的历史。可是考试会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严守考场纪律?脑海里不由得浮现起高中会考时学校里发生的景象。虽然自己并不是什么十分高尚的人,但是对这种有失公平的事还是持有鄙夷态度的,只是不知道那乐在其中的人是什么样的态度。希望他们只是被那股潮流裹挟着而不是那股风气的推动者。书本里的知识能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如何读书写字?如何计算?但是那些东西好像都是工具,是需要被人去运用的。那教育去运用这些东西的人的责任就落到老师的肩膀上,可是我国对于老师个人素质又没有专门的要求。老师们教书的水平都是过关的,但是老师育人的水平就参差不齐了。
在自己读书的这些年常常会发现老师们这样那样的缺点。每个人都有自己人性的弱点,这些肯定与他所经历的事情有关,没有对与错之分,可是做出的事确确实实有对错之分。从前在朋友圈发过,大概意思就是讽刺老师的水平稂莠不齐,高三时的班主任还问我是褒是贬,虽然是讽刺,但是讽刺的人里绝对没有小马哥。有些人性格上的劣势在我看来根本就不配做老师,连自己都管理不好还去教育别人。虽然这样的老师属于少数但是毕竟还是存在的。而且欠发达地区比发达地区占得比例会高。在大同读过六年小学得我深有体会,而且教育水平的差距也是非常大的。
在小中高这十二年里,到底书本老师同学带给了我什么样的东西。自己感觉无从说起,只是自己会慢慢的有跟同学相似的习惯,现在还会想起当年老师说过的几句话,读读当年的语文课本也会发现那些文章的确是经过精挑细选极有深意的文章,但是当是的自己并不懂这一些。世间公认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从模仿开始,绘画从临摹开始,唱歌从翻唱开始,我国的汽车工业也还处于模仿的阶段。插一句话,毕竟我国的工业起步比国外晚了一百多年,汽车行业起步也晚五六十年,现在的差距正在慢慢的缩小。不要一味地说国产怎样怎样,也要将历史原因考虑进去,要坚信伟大的中华一定会重新的成为世界的巅峰。
那在大学里又学到了什么,前几天看到一个武大女生的帖子,抨击现在大学教育的缺失,大学已经渐渐失去教书育人的功用,成为导师们做项目,官员们拼政绩的地方。而她上的学校确是我这种资质平平得人豁出命也上不了的学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她是鸿鹄,追求的是更好的教育体质,想要尽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改变这个病态的教育现状。而我作为一只小燕雀追求的只是在这体质中有一个自己的立足之地。精英会有多少,懂点概率统计的人就知道正态分布,大多数人都是处于中间位置,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处于两端的极端,但是在这个世界处于顶端的少部分人却占有这个社会绝大多数财富。那些精英在管好自己的同时还可以帮助管理者社会,又有能力累积巨大的财富。作为我这样的普通人,能够管好自己的事不拖社会的后腿就行了,不做对别人有害的事,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在大学这四年仿佛是读书生涯中过得最快的一段时间,每个学期只有不到二十个周。一转眼一个学期就过去了,除了大一的时候自己没有大学要过完的感觉,大二的自己就有种大学要走到尽头的感觉。自己参加社团到大二的下学期,那时候每天都忙一些各种各样的琐事,现在看来都是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的小事情。也结交了一大帮志同道合的朋友,现在跟那些伙伴在一起的时候,也会非常的放松。非常的愉悦,聊天总是笑得最开心的,跟他们在一起仿佛会忘记所有的烦恼。虽然现在在一起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但是毋庸置疑 我们将会是一辈子的朋友。到大三的下学期又开始准备考研。在这中间有大把空余时间的时间段里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点什么。
自己成绩最好的时候恰好是大一最忙的时候,往后的成绩是越来越差。而自己也没有参加过跟自己专业相关的项目或者比赛。在大学中好像是学到了挺多跟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对自己的专业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说到实际操作的能力应该是欠缺的很多。如果真正的做一个东西,自己可能会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是说到具体的操作步骤可能就不清楚了,学习的东西即肤浅也没有实操的能力。
专业技能是这样的情况,那么大学的教育对于一个人人格三观的树立又有什么样的帮助呢。
人们都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这里面确实有一些勾心斗角。但是在我看来,作为一个大学生,这样的勾心斗角能带来什么呢。几千块的奖学金?很多的荣誉?这些也就是一个穷大学生才会在乎,可以豁出去做朋友的权利。也许他认为那几千块比嘻嘻哈哈得朋友更重要。
在大学里没有了每天教育你的老师,有的只是身边的同学朋友。有的人圈子很大而有的人圈子又很小,有的人喜欢模仿别人有的人喜欢做自己,有的人还是一直保持着自己从小到大一直的习惯而有的人就会被身边的人影响。
之前看到有很多人赞同的一个观点,就是什么样的大学生活才是一个完美的大学。无非就是说可以学会一项技能,交知心的朋友,读很多书,去很多地方,谈一场轰天动地的恋爱。确实是这样吗。那时我看到这个的时候是很嗤之以鼻的,作为一个很一般学校的毕业生,除了跟本专业相关的事儿其他的好像我都做过,虽然没有一件事做到极致。
那到底大学交给了我们什么,谋生的技能?没有。做人的道理?也没有。可能仅仅的就是一个进入一家企业工作的入场券,如果是可以得到一个工作,就可以说是获得了一个offer,那么一个工科生想拿的话,可能会拿到很多。公司不一样,一样的是待遇,一样的是你去了可以从事的工作。
以我为例子,自己的三观是怎么样树立起来的?怎么到了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才貌似确定知道自己真正的想要什么,而且只是在生活的小问题上,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有了貌似清晰但又很遥远模糊的憧憬。而且对于自己以后的职业规划还是没有清楚的认识。
一个人的三观能透过什么表现出来?他对一件事情的评价看法?他对某件事的处理方法?他平时的行为习惯?
三观的树立我认为也逃不出先模仿后创新的圈子。以前的种种经历模仿,加上自己的天性,还有某些时刻的顿悟,才会让自己有现在的为人处世的标准。
以我现在的水平还是说不清这个问题,只能是就自己的性格的发展来分析一下这个发展过程。
小时候的自己是一个十分倔强的小孩,稍大点又变得有些暴戾,从高中大学开始自己的脾气又开始变得很内敛,但是对于某些事情的想法还是非常的极端,玉姐也对我说过这个问题,虽然只是只言片语但是对自己的影响也是非常的大,可能是她在我心中的分量比较重吧。
经过时间的打磨,我在渐渐的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三观。相信其他的人也是一样,人虽然很多,但是会有想法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