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基本问题:通向理解之门
对于特定主题或特定概念,我们很容易问一些无价值的问题……也很容易问一些无法回答的困难问题。关键是要找到一些可以解答达到、有启发性的起到媒介作用的问题。
——杰罗姆·布鲁纳《教育过程》
什么是基本问题?为什么说“基本问题是通向理解之门”? 基本问题有怎样的价值与作用?如何提出与使用基本问题?本文主要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旨在深度理解基本问题,为架构真正的理解提供最有效的入口与路径。
一、什么是基本问题
1.布鲁纳认为好的问题是——
能够引起思维困惑的、颠覆显而易见或权威真理的,或是引起不一致观点的问题。
好的问题能够引出有趣的和可选择的其他观点,要求我们在发现和维护答案的过程中聚焦于推理过程,而不只关注答案的对或错。
好的问题将激发已学知识、生活体验与当前学习内容之间的意义关联。
好的问题可以而且确实需要重复出现,每次出现都使我们获益匪浅。
好的问题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认为已经理解了的东西,并能使我们举一反三。
2.基本问题界定
问题可以用来有效架构我们的内容目标。
总之,最好的问题不仅能够促进对某一特定主题单元的内容理解,也能激发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基本问题”。基本问题能够让我们了解事物的核心——本质。基本问题不一定是很宽泛的,它们可以直接指向一个特定话题、问题或研究领域的核心。它们不能用一个简短的句子来回答,其目的是激发思考和探究,激励揭示更多的问题,包括能让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而不只是给出标准答案。
二、基本问题特性
1.四个“基本”内涵
用来形容问题的“基本”二字有四种不同但有所重叠的内涵:
①在我们一生中会重复出现的重要问题。这样的问题范围很广,并具有永恒的特质。这样问题的答案总是暂时的,随着人们在生活中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体会有可能改变想法。如: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正义?大概念问题表明教育不仅是关于“答案”的学习,还要学习如何学习。
②某一学科的核心思想和探究。从这个意义上讲,基本问题是那些指向某一学科的核心大概念或指向前沿技术知识的问题。比如语文学科语用。
③学习核心内容所需的东西。如果一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探究、厘清重要而复杂的观点、知识和技能——这是专家们认为已设置好的通往发现的桥梁,只是学生还没有掌握或领会其价值——那么这样的问题就是基本问题。比如:优秀作家是如何吸引并抓住读者兴趣的?
④能够从最大程度吸引特定的,各种各样的学习者。如果一个问题能够吸引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那它就是基本问题。
2.判断是否能成为基本问题的六个指标:
①真正引起大概念和核心内容的相关探究;②激发对更多问题的深度思考、热烈讨论、持续探究和新的理解;③要求学生考虑其他不同观点,权衡证据,论证自己的想法和回答;④激励学生对大概念、假设和过往的经验教训进行必要的、持续的反思;⑤激发与先前所学知识和个人经历的有意义联系;⑥自然重现,为迁移到其他情境和学科创造机会。
这六个指标明确了对基本问题的目标要求:必须是能够促进探究,引起深度理解,引发新问题。一个问题是否是“基本的”,取决于“目的”而非“形式”,即:我们为什么提出它,我们想要学生如何解决它,以及该问题后面跟随的学习活动和评估是怎样的。
当我们提出一个基本问题时,目的是通过问题来呈现单元中与理解有关的目标与探究。也就是说,基本问题除了激发思考和探究之外,还可以用来有效地架构内容目标。正如布鲁纳所表达的观点,最好的基本问题有一个惊人的益处——如果我们基于这些问题来设计教学的话,基本问题可以超越问题本身而提供更深刻的简洁和视角。它们可以作为评价学习进步的指标,使我们持续专注于探究而不只是专注于答案。一言以蔽之,基本问题是为理解大概念而生的,通过有机的“问题串”搭建理解大概念的探究框架与清晰的智力提升阶梯;它具有探究性、逻辑性与趣味性;它既是理解之门,也是理解之道,更是理解之路。
三、基本问题的类型
基本问题根据其覆盖范围可分为:专题性基本问题与综合性基本问题。
所谓专题性基本问题就是帮助学生在单元学习中达到特定理解的一些问题,即:更具体的基本问题。如,从越南战争中我们学到了什么样的教训?这些基本问题专门指向一话题(越南战争),需要在单元学习结束时得到解决,哪怕只是暂时的。
所谓综合性基本问题是指会带着我们超越任何特定的话题或技能,指向更通用的、可迁移的理解的问题,即:更综合的基本问题。它们不指向话题的内容,而是指向跨越单元或课程的大概念。如,从美国军事介入他国地区冲突的事件中,我们学到或者没学到什么样的教训?这就是一个关于越南战争话题的更综合的基本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想要在实例中快速结束或得到一个完全解决了的结论的问题都不是基本问题,因为它们缺乏持续的探究和论证,它们专注于事实,只要求回忆。这类问题有时称为引导性问题,对答案有引导性的问题在评估和教学中有自己的作用。综合性基本问题、专题性基本问题与引导性问题等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下面图示来表示:
四、基本问题的技巧
我们如何设计最佳的问题集来架构单元内容呢?或者说,怎样提出基本问题呢?结合书中的介绍,我们梳理出提出基本问题的四种技巧。
技巧1:依据内容倒推,关于一个大概念的重要问题是什么?如,四下第六单元语文要素为概括长篇课文的课文大意。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提问:用什么方法来概括长篇课文的大意呢?或者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会概括长文大意的策略是什么?
技巧2:从内容标准中导出基本问题。从内容标准中蕴含大概念的关键名词直接导出基本问题。
技巧3:从阶段1确认的持久理解(大概念)中获得基本问题。例如理解古文的大意,我们据此就可以提出一个基本问题“用什么方法来理解古文的意思”?
技巧4:除了作为阶段2理解的指标外,理解的六个侧面也是一个产生启发性问题的有用框架。图表5.3给出了理解六侧面的问题启示列表。
图5.3基于理解六侧面的问题模板
其实,无论采取哪种技巧提出基本问题,都必须把握一个核心的方向性问题,那就是:我们希望学生最终能够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是直接对应于大概念理解的一个预期结果,而不只是一种教学策略,这也是将基本问题放在阶段1的原因所在。
五、如何使用基本问题
为帮助大家在课堂、学校或社区中使用基本问题,书中提出10余条实用性建议。我们从中摘录并梳理了6条更具启发性与指导性的使用技巧。
1.围绕这些问题来组织项目、课程、学习单元和课堂。使“内容”成为问题的答案,即:基于内容设置问题串,架构其探究的路径。
2.每个单元使用合理的问题数量(2-5个)。少即是多。划分内容的优先顺序以便使学生明确地专注于几个关键问题。
3.用“儿童语言”设计问题,以便使问题更容易被理解。改写这些问题使它们尽可能对相关年龄段的学生富有吸引力和启发性。即:儿童立场。
4.将基本问题进行逻辑地铺排。对问题进行排序,以便使它们自然地从一个过渡到另一个。
5.为每个问题设计相关的评估任务与具体的探究活动。其中,任务和绩效标准应该明确做到什么程度才是对问题真的展开了探究。
6.为解决问题分配足够的时间——研究子问题并探究它们的含义——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经验和其他教学任务。用问题和概念图(思维导图)表示问题的关联性。
总之,理解来源于质疑和探究,“要理解就是要创造”(皮亚杰语)。在学习中如果没有通过真正的质疑和持续的探究去探索关键概念,那么就像法庭声明和证据未经检验一样。这样的教学会使概念和知识变成没有优先次序的大杂烩,最终学生只是学到许多随机的观点。而基本问题正是通过提供一个有效的“问题串”去揭示理解的“证据链”,从目标、评估与活动全程介入理解,推动学生经过理解之门,踏上理解之路,走向理解之终,收获理解之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