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蓝田县丞厅壁记》里记载了一个事情,说县丞的职务事辅助县令的,有很多事不方便说,在公文发出之前,吏胥怀抱已拟成的案卷,到县丞那儿去,说:“这里你要签下字。”县丞谨慎地签字,然后问:“可以了吗?”县丞都不敢问公文内容,生怕超越了县令的职权。
博陵人崔斯立博学广闻,勤学苦练,每天都有进步,因上疏被贬官,来到这里当县丞。再面对现实的闭口的环境下,他的人格早就被现实抹平了棱角。韩愈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从侧面看出,人才不被重视,才是他们郁郁不得志的根源。为什么人才难以得到重视呢?这要分很多情况来说明的。我们最常见的就是人才被选人制度所困。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国家的选才制度出了问题,就会导致人才不能及时被国家所用,造成人才浪费的尴尬局面。
众所周知,我们都知道选人制度对国家的重要性。
在隋唐科举制出现以前,我们国家曾出现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察举制就是地方的长官对当地的人才进行考察和推荐给上层机关和中央,经过考核之后,再任命。汉朝,考察人才的最主要的核心除了能力之外,最主要的是考核他对自己父母有没有尽孝等。这个察举制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凡是都由地方的长官推荐,自然有人会通过行贿的方式选举,没有地方的推荐,纵使你才高八斗,也没有机会一展身手。但是,它相比于夏商周的世卿世禄制,已经有很大的改善了,起码它打破了士族垄断的局面。
我们再来看看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再发人才的调查问卷,把人才分为九等,分别品第,以备录用。这个制度的好处是评选的人多,相对来说,更加客观公正,可问题是每个人都有个人喜好,大中正也不能免俗,由大中正产生的人才库容易偏颇,错过一部分难得的人才。
相比九品中正制,隋末唐初的科举制是开了中小层的有才的人入朝为官的一个最重要的渠道。像我们熟知的韩愈、欧阳修、王安石都是通过这条道路走上为官之道的。在这里,我强调一下科举制的弊端,它限制了一部分人做官的美梦。举个例子,从商的人是没有资格参加考试的。纵使李白才华横溢,流芳百世,也奈何不了唐代的科举制度,他都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又比如考试的内容是诗赋,主要看评审官的眼光。韩愈三次落榜,三次通不过吏部考试。苏洵胸怀天下,不善于词赋,在科举制的壁垒下,奈何有志难伸呢?
如何评判一个时代的先进,最主要看它的选人制度有没有与时俱进,能不能网络到天下的人才。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美国,靠的不是军事和经济,而是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库。美国不遗余力地吸引着全世界的一流的人才,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全世界一流的人才都在美国。在中国重点中学毕业的学生很多都没有参加高考,直接被美国选中,赴美留学了。互联网让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平面,人才可以自由地来往,选择他们想要呆的国度。
威胁我们最大的是顶尖的人才的流失。我有幸能结实几位在旅居国外的网友,他们告诉我,很多时候,他们也想要回国发展,报效祖国,可惜的是很多国内的技术发展还不成熟,很多研究的项目在国内没办法开展,他们只能呆在美国,才可以一展所长。面对现实的困境,我们要正视现实,想办法克服当下社会的诸多的问题和困难,想办法解决问题,可现实有些心怀叵测的人正在意淫制造一些美丽的泡泡,使我们丧失一种危机感,这群人就像白蚁,看似很渺小,但是他们正在侵蚀着国家的脊梁,如果不及时将他们清理,国家的未来来说,他们是巨大的隐患。一个正视问题的人才有能力解决问题。德国之所以能在二战以后迅速地崛起,在于他的自我反省,从骨子里意识到犹太人的种族大灭亡是多么地惨无人道。他们在公开场合向遇难者忏悔,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假如一个国家没有深刻的自我反省,那么它的发展必然会受到挟制。一个人真正的敌人不是别人,是自己的弱点。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他们拥有超越常人的胆识和气魄,他们的胸襟开阔,有容人之量。说到底,他们一直在和自己角逐,克服自己的软肋,才能成就他们的举世瞩目。
伟人如此,国家也是同理的。历史是一个个偶然的事件组成,构成一副的画卷。一个贤明的君主的时代,必然拥有一大批良臣将相为他肝脑涂地,沙场点兵,赢得一次次的胜仗。相反,一个暴君的时代,不是没有良臣将相,而是他们都被奸恶小人挑拨,或者被贬,或者被罢官,更不幸的是丢了性命。
说到底,奸恶小人他们妒忌贤臣的才华,自觉才华不如人家,就想要迫害他们,想办法除掉他们。他们的心里装着魔鬼,根本不在乎国家的利益和社稷的安危,他们的头顶上悬挂着利益两个字。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他们不择手段,在国家危难之际,甚至会卖主求荣。读历史可以明智,我们时刻要引以为戒,想办法留住人才,培养人才,让他们的才会尽可能得到舒展。
是不是君主贤明的时代,就不会有人才浪费呢?也不尽然。唐宪宗算是一位杰出的君主,在佛骨事件上,韩愈极力地反对迎送佛骨,导致龙颜大怒,他不得不被贬的命运。我们现在公认韩愈是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为何他还会遭遇被贬谪的遭遇呢?说到底,皇帝不是不知道他的才能,只是为了好面子,故意这么做的。
回顾古代,这就是伴君如伴虎。你到底有没有才能,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也不是老百姓说了算,全看君主的脸色。这就是中央集权制最大的弊端。春秋战国,有才之士尚且可以云游四海,甚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你方说罢,我登场,这么欢快活跃的思想气氛自从秦始皇开始搞皇帝的一套制度之后,再也不会有了。
现在的专家学者无非是研究古人的文章,难以有新的建树,更别提什么突破了。这么已盘算,一个孔子养活了多少人呵!这绝对不是什么笑话。要想成为千古美名的人才,必须要从思想的深度下手,必须要博览群书,提出自我的非凡领悟,才有机会在历史的一个角落里留下自己的名字。但干这种事情太苦,需要静下心来,没有私心杂念,而且和现在评教授或者职称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谁又肯下苦功呢?再来谈到创新的问题,那就是我们难以言说的痛了。
历史上研究学问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我看来,一个人才要创新必然要经历这个阶段。一个没有想法的人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创新思想。一个只有想法,没有后续力量支持的人,只能是空想家,到底也成不了国家的栋梁。两者能够兼而有之,融会贯通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再来看那些旷世奇才诗鬼之称的李贺,初唐四杰的王勃,正值英年的贾谊,他们的生命实在是太短了,犹如一颗流星的陨落,怎么能让人不哀叹呢?我所例举的早逝的人才不过是冰山一角,还有多少的人没有被发现呢?在我们看来,他们不过是一群人名,对于他们郁郁而终的生命来说,这是他们全部的人生呵。不是所有的星星都会发光,天黑了,被乌云遮住了,就什么也看不到了,也许我们只能艳羡那些能被时代所用的幸运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