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解读《了凡四训》4

解读《了凡四训》4

作者: 自在学院 | 来源:发表于2019-06-04 09:16 被阅读0次

    解读《了凡四训》,一起知命改命造命。

    美好的一天把美好的祝福送给大家,祝大家一天好心情一天奇迹不断。和老师一起习圣人之学过自在人生,一起正诸先觉考诸古训,一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但自己过上自在人生也帮助更多的家人自在人生。

    继续解读印光大师的这个序言。

    如果你把印光大师这个序言搞透了,修行的方法你也就搞透了。就是印光大师序言写的非常棒,你把它读懂了,搞明白了,你也就知道如何去明心见性,如何去悟后起修了。

    若或违理情想,稍有萌动。即当严以攻治,剿除令尽。如与贼军对敌,不但不使侵我封疆,尚须斩将搴旗,剿灭余党。其制军之法,必须严以自治,毋怠毋忽。克己复礼,主敬存诚,其器仗须用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过知非。加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与之相对。则军威远振,贼党寒心。惧罹灭种之极戮,冀沾安抚之洪恩。从兹相率投降,归顺至化。尽革先心,聿修后德。将不出户,兵不血刃。举寇仇皆为赤子,即叛逆悉作良民。上行下效,率土清宁。不动干戈,坐致太平矣。

    这段话是说格物致知,或者说的修行的一个方法。前面印光大师讲了,圣学之道,唯诚与明。

    就是你要诚意,你要明明德。诚和明是凡圣不二的。就是每个人都有,你想要做圣,必须从格物致知入手。

    你必须常起觉照,必须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不会让一切的贪嗔痴慢疑,一切的负面情绪留在胸中。你应该把你的心当作镜子,经常去照。

    今天这段话,同样非常重要,印光大师他是来举例子打比方,告诉你如何格物致知。这个很重要,一会引用王阳明的一段话同样去阐释英雄所见略同,圣人之学是一致的。

    印光大师是佛学高僧,是民国四大高僧之一,不是浪得虚名,懂佛法又懂儒家的高僧,这样的高僧真的不多。

    他是佛家高僧,但写的这篇序言几乎是儒学的,而且讲的非常棒,非常透,等于把佛法儒学很全面,很有机,很棒的结合在一起。

    若或违理情想,稍有萌动。即当严以攻治,剿除令尽。

    觉,就是觉。你要非常觉察你每个当下你的感觉如何。违理是违背天理,违背良知。

    如果你有违背良知,违背天理的私欲,这就叫情想。

    你有情绪吗?你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吗?就是佛法里讲的贪嗔痴慢疑,按儒家讲有人欲。

    你有这个人欲,就是违理情想。违背天理你的贪嗔痴慢疑,违背良知的这些东西。稍有萌动,既当严以攻治。这个很重要。

    稍有萌动,所以为什么讲觉察。在修行的过程中觉察是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觉察什么?觉察你的人欲。

    那怎么来衡量你有人欲呢?怎么来衡量你违背了天理,违背了良知呢?你感觉不好,你只要有情绪,你只要感觉不好,不管什么原因。

    你不用分析原因。你不要说他骂了我,我感觉不好。那还是感觉不好。你说是他骗了我,感觉不好。那还是感觉不好。

    有的人会说我真的原谅他了,可是我就是感觉不好。你那不叫原谅,你知道吗?你那只是头脑上给自己一个暗示,给自己一个信号,你真正从内心来说,你根本就没原谅他,你还在恨着呢。

    所以情绪会告诉你,你此刻是否在违背良知,违背天理。所以觉察你的情绪,是修行的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就这么简单。

    所以修行一点都不难。你要每个当下非常觉察,所以印光大师说什么?稍有萌动,即当严以攻治,这什么意思呢?

    我只要有一点点的不开心,有一点点的难过,一点点的郁郁寡欢闷闷不乐,这个时候我都要格物致知。因为这是稍有萌动。

    严以攻治。是什么?勤于功课。呀,这个时候要格物致知啦,因为我感觉不好

    举例。找核桃。想吃核桃时,找核桃,找不到,内心有丁点不舒服,并不强烈。

    事情不大,可是我就有一丁点的不舒服。这就意味着我内在有一个念,这个念他违背了良知,我不知道它是什么?

    这个念是违理的情想,就是违背了天理的念头,不知道这个念是什么,这并不重要。

    我感觉不好,稍有萌动,严以攻治。怎么办?马上格物致知。结果因为这核桃格物致知了30分钟,它才和平。

    就像前几天讲课,最后那几条信息没发出去,但是我讲完了。结果没发出去,发现的时候,又重新讲了一遍,导致我有一丁点的不舒服,

    你看这就是违理情想,所以你不用去管原因是什么,不用去分析这背后是什么原因。你只管去觉就行了,去觉。

    只要感觉不好,就一定有一个违背天理的情想,就有一种违背良知的念头。

    那这个念头这个情想就会导致你与本体分离。就会导致你的本体不能变动周流,就会导致你的本体无法为你显化你想要的那种美好丰盛的人生。

    你在提升意识提升频率的时候,这个比喻很重要。再说一下,如果你的频率很低,你就像个拖拉机,你突突突地来回跑。

    拖拉机发动机上沾了油污,沾了树叶,粘的灰尘,影不影响这个拖拉机呢,不影响。这个拖拉机照样工作,

    那如果你是一个CPU,中央处理器呢,那你可能一丁点的灰尘都会导致主机死机,你明白吗?这个一丁点的灰尘就是什么,就是那个人欲,就是那个念。

    当你从拖拉机变为CPU,就意味着你的频率在提升,能量在提升,对你的精确度要求非常之高。可能1%的灰尘就能导致主机瘫痪。虽然你99%都很干净。

    所以一切都违理情想,你必须稍有萌动,即严以攻治。

    就像这次,因为最后几分钟的信息没发出去,就有一丁点的不舒服。结果我居然格物致知两个小时,有意思吧。

    格物致知两个小时,是因为在我做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的情绪越来越大,我不知道从哪来的,我不知道背后隐藏了多少的信念,

    但我严以攻治了,意味着很多念被破除了。你只要格物致知,就把信念给瓦解了,就把情绪给释放了。一举两得。

    剿除令尽。一网打尽。就是把这些情绪一个不留,铲除干净,斩草除根,永绝后患了。

    就你在打仗的时候,你是要非常残忍的那种感觉,比喻的说法哈。就是敌军一个不留。

    对待你的情绪,就是这样的,对待你的贪念,对待你的人欲,就是这样的,一个不留剿除干净,不留后患。

    什么叫剿除令尽?我在格物致知的时候,只要我还有不舒服的情绪,我就不要停止,继续格物致知,一直到我和平了,我才格物致知结束,这个时候叫剿除令尽。

    如与贼军对敌,不但不使侵我封疆,尚须斩将搴旗,剿灭余党。

    就好比说,你对这个情绪,好像是两军对垒,两军交锋,不但不让这个敌人侵占我一丝一毫的领土,我还要把它斩将搴旗。斩将就把敌军的首领给杀死了,搴旗就是把敌军的那个帅旗给他拔掉,给他打倒。

    这是比喻的说法,很棒的。对待情绪你要非常警觉。如与贼军对敌,你是非常觉察的意思。不但不使他侵我封疆,而且我要把它斩将搴旗。

    不但不使他侵我封疆就是当这个情绪起来的时候,我要赶快去格物致知,稍有萌动我就格物致知。

    很多人,他与贼军对敌,他根本就不警觉,他不知道天天有很多敌人,这个敌人比喻为情绪,

    很多人就是已经很多人说什么,他一次真军队里亚根本就不警觉,他不知道的天天很多敌人正对他虎视眈眈。

    这个敌人比喻为情绪,有很多情绪人欲,你不在乎。这个人欲就像敌军一样,随时都想对你攻城掠地。但你不警觉,你就被它一点点的蚕食。

    你如果有一点点不舒服,你说不舒服算了算了,干别的去吧,这个时候他已经攻占了你的一些土地了。

    如果说你的土地是100公里,他已经攻占了十公里了,你不知道,因为没有到把你斩尽杀绝的地步,他只是占了你十公里的地盘,你还有90公里的,你不在乎。

    就好比语音没发出去,然后也是有一丝淡淡的不舒服,然后你没管,它这个情绪就又攻占了你十公里的土地。

    他没走,他步步紧逼,你自己不知道,因为你自己还有80公里土地了,你还歌舞升平,你还有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你还在干这个呢,你还不知道,你还在醉生梦死。你不知道他已经步步紧逼已经兵临城下了,你不知道。

    所以你要很警觉,就像一个边关大帅,时刻关注敌情。你只要不格物致知,他就在蚕食你的领土。

    为什么说,情绪跟你交流是三个阶段。

    第一,感觉不好。就好比说你100公里的土地他侵占了你10公里,又侵占了你十公里,你感觉不好,

    第二步,你身体开始出现病变。焦虑,失眠,疾病,头痛,这个时候他已经兵临城下了,你这个时候才紧张起来,你身体已经出现病变了,

    第三步,那就是死亡。你来不及啦,什么意思呢?兵临城下把你围得像铁桶一样,最后破城而入,直接攻陷了你的城池,攻陷城池的结局只有死亡。

    如果你作为这个国家的国王,如果你的城池被攻陷了,你能活吗?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到最后你没办法,只有离开身体了,这都是比喻的说法,但是很形象的。

    这些是什么?你所有的疾病,百分之百都是由情绪引起的。

    所以觉察是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觉。很警觉,很觉察。

    剿灭余党。其制军之法,必须严以自治。

    你要想剿灭余党,你要想把那些情绪,把敌军全部消灭,你必须严以自治。

    治军。你自己在平常练兵的时候你必须很警觉,你必须很自治。自治是什么意思?勤于功课,很觉察。

    佛陀让你精进,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王阳明让你勤学,都是严以自治。

    平常的时候,就让自己非常非常有意愿,有自律的活在功课当中。

    毋怠毋忽。克己复礼,主敬存诚。

    就是说你不要懈怠,不要懒惰。有的人在修行的时候就是懈怠懒惰。能偷懒就偷懒。

    你偷懒给谁偷懒呢。不愿格物致知,不愿去觉察,觉得麻烦。就像你是国王,你不注重自己国家的国防。觉得自己丰盛都还好,周围很多很多的危险,但就是不警觉。有今朝有酒今朝醉,这么一种感觉。

    你要想享受丰盛美好,子孙后代多多,你就得重视国防。所以情绪就像敌军,随时都想攻陷你,所以你必须非常警觉。

    克己复礼,主敬存诚。

    礼是天理。有人说这个是礼貌的礼吗?在无形他就叫天理,在有形就叫伦理,礼貌。就是克掉你的人欲,恢复你的天理。

    这个礼,在《传习录》就解释的很清楚的。良知光明时就是天理。在发射到人伦时就是伦理道德。

    如果良知光明,你见到别人你一定很有礼貌,见到父亲一定很孝顺,见到君主一定忠,见到周围的人也一定是友善的。

    克己复礼就是克掉你的私欲,恢复你的天理,恢复你的良知。私欲就是贪嗔痴慢疑,就是感觉不好。

    主敬存诚。存诚,是诚意。主敬。敬畏。你要很敬畏。如果说你都不敬畏,你肯定不去做功课。你会不在乎他,所以你要主敬存诚,最后存的是诚意。

    其器仗须用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过知非。

    这是三个典故。器仗就是工具。印光大师说刚才说了这么多,你要用什么工具呢。这些违理情想,要严以对治,像对待敌军一样。剿灭他,让它全部消失,消失于无形当中,

    那可以怎么做呢?他给了一个方法。这个方法的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过知非。

    颜子四勿是什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子就是颜回。不好的不看,不好的不听,不好的不说,不好的不做。

    灵性的说法,就是看好的,听好的,说好的,做好的。那些不好的,不说不想不惦记。你思考什么,谈论什么,关注什么,就在创造放大什么。

    就是你要狂野想象,是佛陀说的八正道。非礼。这个礼就是天理。不符合良知天理的不要看 听 说 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我们的功课就有这个,这是说颜子修身,是很厉害的。颜子号称父圣。孔子的学生,能被尊为圣的只有颜子一个。真正懂孔子的,孔子的学生当中只有颜回一个。

    印光大师给的一些方法,这个方法已经融合到了我们的功课当中,就是狂野想象,赞赏感谢,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非礼勿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就是狂野想象 赞赏感谢 格物致知。

    曾子之三省。曾子也是孔子的学生。曾子的学生就是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写了《中庸》。

    说到这,今年的年会放在了曲阜。很简单,正本清源认祖归宗,正诸先觉考诸古训。代表性的就是孔老夫子。如果有缘的家人,我们相聚曲阜,祭奠孔老夫子,游三孔。一起去感受一下我们古圣先贤的圣人,孔府孔庙孔林。

    三省,就是反省,每天反省自己。有的人就以为说这个三省,是早上反省一下,中午反省一下,晚上反省一下,一天反省三次,不是的。曾子三省可不是这个意思。

    曾子三省是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也就是说忠信习。

    时时刻刻反省自己忠吗?就是与人谋而不忠乎。就是跟别人一起交往,自己是不是有诚信呢,就是与朋友交是否讲信用呢。

    传不习乎。什么叫传不习乎?每天自己学到的东西温习了吗?传习录就是从这来的。为什么叫传习录就来自于曾子三省其中的一个。

    传不习乎什么意思呢?老师交给你了,你能学到吗?你能经常复习经常温习吗?把它学到自己的身上了吗?

    曾子三省,他是时时刻刻在关注,是时时刻刻在反省,就是时时刻刻在警觉,

    这个我们功课中都已经覆盖了,而功课是以王阳明为基础。

    蘧伯玉之寡过知非。蘧伯玉也和孔子是同时代的,他跟孔子的私交也很好,是魏国的大夫。

    是什么意思呢?他每每时每刻都在改过来,都在反省。

    一个成语,就是蘧伯玉的寡过知非。就是50而知49年过。他今年50岁了,他知道他过往49年所有的过错,全部都反省。

    所以孔子赞叹蘧伯玉是君子。寡过知非是了凡四训正文当中的改过之法,就是格物致知。

    了凡四训第一篇立命之学,第二篇改过之法,改过之法就是格物致知,第三篇积善之方,就是知行合一,第四篇谦德之效。是呆在和平当中,就是让你呆在中心当中,就这个,所以说这四篇文章写得是非常好的。

    所以印光大师说,你可以用什么工具呢?你可以用颜子四勿,曾子的三省,蘧伯玉之寡过知非。但这都太抽象了。

    就像宇宙法则说的,你说什么听什么谈什么,你就会创造什么。就是你要改过。就是也要懂吸引力法则。太抽象了。

    那怎么办呢?有办法,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很具体。

    加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与之相对。则军威远振,贼党寒心。

    什么意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很警觉,很觉察。

    就好比说,你现在是个边防大帅,你负责一个国家的安全,那你能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吗?因为你周围可能还守着很多的敌人呢。所以说这还是告诉你警觉,觉察。

    觉察是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你要每个当下都觉察你的感觉如何,只觉察感觉,什么都不觉察。

    你不用觉察你的思想,你觉察不过来。你说我每天觉察我有多少个念,你觉察不过来,因此觉察你的感觉,你有情绪,就觉察这个就行了。

    不要觉察我有什么灵感,我有什么指引,有什么直觉,他来了,如果他真要推着你走,当你良知光明,你会非常明确地接收到,你良知不光明,你根本接不到。

    所以你要以这种方式与之相对,就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与贼军相对,然后则军威远振,贼党寒心。

    那这个时候那些情绪,就全部被你消融了,就贼党寒心了,印光大师这个比喻说得很好

    惧罹灭种之极戮,冀沾安抚之洪恩。

    大家都害怕遭受,被他给消灭干净。灭种。灭种之极戮,就是杀戮。罹就是遭受,就是就是糟难了,就是个大家都害怕你把他消失干净。

    这是干嘛呢?冀沾安抚之洪恩。冀就是希望。希望能够皇恩浩荡放他一马,这都是比喻的说法。

    从兹相率投降,归顺至化。尽革先心,聿修后德。

    什么意思?因为他们都害怕你把它消灭干净,他们都希望你皇恩浩荡,能够把他们招安,所以他们都相率投降,这就是格物致知后情绪消失了。他们都从乱臣贼子变成了良民,从捣乱的变成了安分守己的人。

    归顺至化。都被顺化了。尽革先心,聿修后德。洗心革面了,让自己的品德越来越高尚,越来越挖掘。

    将不出户,兵不血刃。举寇仇皆为赤子,即叛逆悉作良民。上行下效,率土清宁。不动干戈,坐致太平矣。

    不费一刀一兵,就把那些贼党全部变成了良民。寇仇是贼党,赤子是良民。你只要能这么做,就能把你周围的危险全部化去。周围的危险就是情绪,全部化去。

    就是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你就率土清宁,你就能国土平安,享太平。这个比喻理解了吧。

    印光大师说了这么多,他想说明的是什么?就是觉,就是你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要非常警觉,你每个当下感觉如何?这是修行的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

    佛陀告诉你的也是这个,觉。觉什么?觉情绪。一旦觉情绪,善便存恶便去,一直到你如如不动的时候。你就率土清宁了。

    我还是用王阳明的一段话,来跟大家去把这今天这个课题,再做一个更详细的解释,让你吃透它,其实很简单,

    而且为什么说,印光大师这篇序文讲完,你就知道如何修了,你就知道了明心是什么,

    明心就是明明德,修行就是诚与明,诚就是诚意,怎么诚意?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明是什么?明明德。明明德是什么?开悟,觉醒,明心见性。

    印光大师这篇序言非常好,讲完之后你基本上修行的秘诀就找到了。

    用王阳明的这一段话来跟大家佐证一下,或者再更清晰的去阐释一下印光大师他这段话的意思。

    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王阳明

    王阳明在开篇就说,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什么?佛学的说法,就是不可执空,不可执色。

    我们很多人会执一偏,执一偏是要么执空,要么执色。

    所以说教人为学,就是你真正教的究竟知道,究竟知道是色空不二。

    那你不能执色,执色你就不会开悟。执空你最多是个罗汉,你无法证得佛菩萨果,就是你不究竟。所以不可执一偏,不可偏颇。

    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

    刚开始王阳明也是主张静坐的,他自己也经常静坐,这个都很好。

    刚开始因为你的人欲太多了,就是你的违理情想太多,你违背天理的违背良知的这个,违情所想,你的念头太多了。

    这个时候可以去做一些静坐静心,让自己的这个人欲慢下来,这很简单,因为你如果不去静心的话,你想一想,天天张三怎么样,李四怎么样,王五怎么样,赵六怎么样?老婆怎么样?老公怎么样?孩子怎么样?客户怎么样?领导怎么样?

    你头脑想太多了,就会头脑发胀发晕发热。这个时候给你一个方法静心。别想了,怎么做?可以静坐。

    怎么静坐呢?比如,想象此刻虚空一片,想象你被一道蓝色的光给包裹着,想象空气吸入自己的肺中,又呼出自己的肺。

    这个时候你可以做到用一念来代替别的念。就是用一念来淡万念,包括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念代万念。

    实际上还是起个作用,干嘛呢?让你的这个胡思乱想,让这个念能够消停下来,这是刚开始的时候你要用的功课,可以的,

    就是说我现在脑子乱的不行,不停的乱转,就是静不下来,你可以适当的让自己到大森林里面,到海边,就很容易静心的。

    我自己发现就是在2015年的时候,夏天常到海边游泳。在家里的时候,因为那时候是人生的低谷,就很烦躁。可是到了海边就很容易静心,海风一吹,一看到大海,海风一吹,瞬间可以说就定了,脑子什么都不想了,我看着大海发呆,这是可以的,所以这是初级阶段,让你息思虑。

    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

    久之就是做空禅了。久之,刚开始这样很好,你已经让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思虑能够放缓了,结果你把它当做一个入定的一个终极的方法,你这叫空执。是择了空相,你就是久之了。你就一直让自己静,息思虑。

    这个时候王阳明的说法,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

    这样静坐,形同活死人,是没用的。这样是无法致良知的。很多人修行就悬空想个空偈,这样是无用的。王阳明说这个病痛不是小小,王阳明静坐功夫很高,也出神通了,他有资格说这话的。这样做对致良知无用。

    须教他省察克治。

    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教你省察克治的方法和功夫。这个老师如果他只会教你静坐,不会教你省察克治的功夫,他就不是一个良师,

    学生刚开始头脑乱转,思虑万千,觉得无法控制,老师让你刚开始去静坐去静心,让自己息思虑,这个可以的。

    但是后面你要会省察克治的功夫,如果不会,用前面的静坐亦无用。

    这就是很多人静坐,他情感依然不美满,很多人静坐,他依然人际关系紧张,很多人静坐,他依然财富不丰盛,他依然没有天赋才华,这在生活中很常见。

    它就变成了我跟你追求的不一样,我要的是这种清心寡欲,你要的是红尘滚滚,他就变成这样了,

    这是因为他良知不光明,是因为只是悬空想个空寂,只是想虚境,这个根本无法恢复你的良知,你的此心不会光明的,因为你还有贪嗔痴慢疑,这个人欲并不会随着静坐消失掉。

    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省察克治的功夫是随时随地的,无时间限制。

    原先静坐你可以用一个小时,这个是有时间的,但省察克治之功可不是有固定时间的,他是随时随地,走路 吃饭 穿衣 说话 工作,坐车,你不管干什么,这个时候随时随地都在省察克治。所以无时而可间,就是没有规定这个时间去做,那个时间不做了。

    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

    就好比说要抓小偷一样,一定要抓个干干净净,不使一个漏网。就像警察蹲点,就这样扫除廓清。

    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

    这句话是让你去私欲。王阳明不是让你去追信念,不是让你去深挖信念,不是的。

    无事时,就是你没有什么事情做的时候,这个时候没有情绪爆发,感觉很和平。这个时候,将私欲,好色好货好名等等,你的贪嗔痴慢疑一一搜寻出来,干嘛呢?然后去除病根,永不复发。

    就让你这个人欲,连根拔除。这个不是靠静坐能做到的,你静坐无法把你的贪嗔痴慢疑给他清空的。必须干嘛,必须格物致知。

    那这个时候,他不是让你去想,我是不是现在很贪,我是不是对谁很恨我,是不是自己内在很自卑,是不是很猥琐,不是这样,是干嘛呢?

    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

    这个时候你像猫,你是等着老鼠出来,你不是四处找老鼠。四处找老鼠就是什么?在挖心念。在追根究底,

    在干嘛呢?我是不是原生家庭导致我现在不快乐呀,我是不是我夫妻感情导致我不丰盛,我是不是小时候那个受的伤害导致我怎么怎么样,我是不是前世今生那些业力导致我怎么怎么样。你就在四处找老鼠。

    王阳明可不是让你四处找老鼠。他让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就像猫抓老鼠,眼睛看着耳朵听着,老鼠来了,一下抓住,老鼠没来,等着。不去找老鼠。

    所以王阳明所才有一念萌动,既与克去。

    一念萌动,跟印光大师说的是一样的。印光大师说违理情想,稍有萌动,即严以攻之。所以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两军对垒,你必须让自己很警惕,很觉察。

    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

    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丝萌动,即可克去,要斩钉截铁,不可姑容,绝不姑息,然后这个时候,才是真实用功,你才能把这个东西给他连根拔除,扫除干净。

    就像找不到核桃。我在找不到核桃时,我有一念升起。我怎么知道一念升起?感觉不好。我有一丁点的感觉不好。就像王阳明说的,一眼看着一耳听着,等着抓这个情绪的老鼠,它稍有萌动,就是有点点感觉不好,我就格物致知,把它克去。格物了30分钟,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

    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

    这才是真实用功,这才能连根拔除,而不是靠空想,靠静坐,

    就好比,前几天讲课,最后几条语音没发出去,有了一丁点的感觉不好。就好比这个老鼠出来了,有一念发动了,这一念萌动我是怎么知道的?我感觉不好,内在不舒服。

    这个不舒服都是念引起的,这个念你觉察不到是什么。但这个念头有震动,这个念头本身带有频率,这个频率能让你感觉到,这个频率告诉你,这个念他是与本体契合的还是有本体分离的,他是合一的还是断开的。

    这个时候你的感觉会告诉,老鼠来了。怎么办?我一眼看着一耳听着,干嘛,我马上就格物致知,

    结果我居然做了两个多小时,我都没想到,仅仅是因为几条语音没发出去,我居然会格物致知两个多小时。

    那意味着什么呢?我端了一个耗子窝。就是只出来了一只小耗子,没想到这只小耗子出来后,牵出来一个老鼠窝。我直接连窝给它端了。

    端的是什么,我不知道。就是我藏了好多老鼠,我却不知道。但这次却连窝端,这就很好了。

    就是说我把很多很多的负面情绪,很多很多的业力,很多障碍自己丰盛的模式给他瓦解了,就这样的。

    所以王阳明说这才是真实用功,这才能够扫除廓清,这个才能扫除廓清你的私欲。

    要不然你靠静坐是扫除不净的,所以为什么我不主张静坐,我只跟你讲格物致知。

    你愿意静坐,可以的,那是狂野想象的一种,但那个不是最根本的,你必须要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

    就是你没有什么私欲的时候,你就得大自在了。端拱就是无为,自在。很庄严很肃穆,像帝王一样端供而坐。大清静,大自在。

    所以当你无私可克的时候,你人生就大自在了,就是你良知光明了。

    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

    何思何虑。来自于易经,就是说你一个诚字,基本你就不用思不用虑的。天下本无可思可虑,但你又思又虑了,谁替你又思又虑的?是真我。你假我不用思不用虑了,真我替你思替你虑了。

    初学为什么必须思?因为人欲很多,所以你可以静坐。然后你人欲很多,所以你要格物致知。

    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思诚就是诚意。省察克治,就是说格物致知,你才能诚意。所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后是恢复你的天地道德。

    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天理纯全就是完全本体在运作了,就是你的假我只负责体验和感受,你的真我构思创造。你的真我本自变动周流,本能开物成务,他本能显化一切,就是这样的。

    所以用这段话来佐证印光大师今天说这段话。

    今天这堂课很重要,已经很具体很详细的告诉你,你要格物致知,你如何格物致知,什么时候开始格物致知,

    虽然具体方法没告诉你,但那个已经不重要了,方法会在自在人生课程中去讲。

    但关键是你要知道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关键你要知道为什么要格物致知,以及什么时候开始格物致知。

    很感慨。感慨是什么呢?王阳明,他是500年前的人,他说了这段话,他是儒家,他这样来讲没问题,因为他是儒学的代表,儒家的第四个圣人。

    可印光大师他是佛学高僧,佛家的代表。他讲出的东西居然和王阳明是一样一样的。

    就是说500年前的王阳明和100年前的印光大师不谋而合。

    印光大师说的跟王阳明说的是一样的,印光大师没让你静坐,印光大师在了《凡四训》这个原序当中,他可没说你静坐,

    虽说是用儒学的方法,来表达他想说给你的意思,他用的东西都是儒学当中的,可是他并没有说,因为这个东西的不究竟,所以说静坐是最高的。他让你干嘛?格物致知。让你像猫一样去抓老鼠。就是儒家的代表王阳明告诉你必须省察克治。

    佛家的代表印光大师告诉你必须省察克治。印光大师是民国四大高僧之一。所以佛法和儒家是相通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解读《了凡四训》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mnk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