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自由在《穷爸爸和富爸爸》书中的定义是被动收入大于主动收入,这个定义对吗?
首先在这个定义中主动收入是被动收入的锚。每个人的主动收入大相径庭,一个月的主动收入3000元和一个月的主动收入30000元,显然生活状态和消费水准是不一样的。但是按照被动收入大于主动收入的公式来看,3k的主动收入+3k的被动收入=(财富自由)=30k的主动收入+30k的被动收入。看到这里就明白这个公式的荒唐之处了,月收入6k和月收入60k都可以和全天下人自豪的说我财富自由了。
我们再来举个极端的例子,一个在校大学生平时打零工,什么都不会,拿着2000元的兼职工资,老家的父母每个月从牙缝里剩下来2000元汇给他作为生活补贴。然后这个大学生突然”财富自由“了。所以一个定义放在真实的场景中如果不成立,那这个定义就是笑话。
英国人胡润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他说一线城市财富自由需要2.9亿,二线城市需要1.7亿,他是根据什么依据来判断的并没有阐述,但够得上这个标准的中国人非常”稀有“。2018年可投资资产超过3000万美元(2亿人民币)的中国人大概超过了6万人,占到全国总人口的0.00004%。
被动收入>主动收入这个标准过于不求上进,而采用2.9亿似乎太刚性又让人无比绝望。
那到底什么是财富自由?我想有两点必须要重新定义一下。
第一,财富自由必须有一个随着大环境每年调整的最低门槛。如果全国有80%的人都”财富自由“了,那这个词也就失去了对每个人的吸引力了,这个词本身就变得没有意义了。所以财富自由必须有一个门槛。这个门槛应该定在本地区或城市的平均收入水平之上。中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差异巨大。一个一线城市和一个五线城市人用同一个标准有失公允,此外一个一线城市人的中低收入都比五线城市人的平均收入都高,但是由于物价水平各种成本完全不同,所以收入不能代表生活质量。一线和一线比,五线和五线比。
举个例子:上海2018年的平均月薪达到了9800元,可是月平均可支配收入(可用于消费+储蓄)5400元。bang!!!上海的最低财富自由门槛应该是(主动5400元+被动5400元=10800元)。换句话说,如果月收入不达这个标准根本不能入围这个最低门槛。
一定有人会说这个门槛好像不难吧。应该好多人都达到了吧。月收入10000元的人好多啊!不竟然,如果你的月薪达到了10000元那你的被动收入也得跟到10000元。毕竟财富自由比的不是收入的绝对值,而是生活状态和心里状态。
这里还要引入一个因素,那就是通货膨胀率和收入涨幅率。我们现在的通胀率一直维持在2%上下,以上海为例,可支配收入年涨幅在6,7%左右。以上海这两个数据对比发现,上海人的生活水平是在改善的。可能会有人说,你太天真了,真实通胀率哪有这么低。好的,这里我们不去讨论数据的真实性,总之收入>通胀,生活改善,收入<通胀,生活恶化。如果你承认这个,那么我们就要写定义了。财富自由的门槛要根据通胀率和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高者进行逐年调整。简单说,通胀率和收入增长率永远要选高的那一个。如果质量是下降的,财富自由的真实状态就有很大水分了。
第二,财富自由本身描述的是自由而不是财富,财富只是实现自由的工具和手段。
自由是什么?不是想买啥就买啥,不是想干嘛就干嘛。自由是想不干什么就可以不干什么。
现在很多人为什么拿着不算高的薪水做着不喜欢的工作?因为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这个月没收入,自己的财务状况马上就恶化。这就变成了马克思所说的”异化“了,人为了吃饭所以工作,而工作只够吃饭。长此以往人就异化成永不停歇的机器了。摆脱这种状态是自由的第一层,可以不为了糊口而活,不为了生存所困。
第二层,可以为了体验而活。每个人进电影院都不希望看到一部烂片,情节平淡,剧情拖沓,我们希望一部片里有高潮,有爱情,有动作,有特效,有感悟。我们的人生也一样,本质上就是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需要体验的更多,对得起我们这一辈子无比昂贵的票价。然而事实是我们常常是在一个既定轨道内运行,即使我们厌倦了也无力挣脱,世界很大我只能在地图上看看。可以不为了眼前已经麻木的工作,换一个环境,认识更多有趣的人,看到更多风景,把自己的价值最大的体现出来就是第二层自由。
第三层,为了实现自己的灵魂的升华。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创立佛教,他就是释迦牟尼。比尔盖茨,卸任ceo后在非洲用”毕生武功“做慈善。巴菲特捐了300亿美金加入。世界首富贝佐斯创立”蓝色起源“,砸了无数的钱要让人类移民太空。这不是一般人能企及的高度,当你看尽世间繁华,尝遍酸甜苦辣,想要超越自我普度众生那就来到了自由的第三层。
看到这里,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多大的财富才能配得上多大的自由。虽然世俗,但是人类文明总体好像都向往这样的世俗。
你真的知道财富自由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