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次进入你的精神雪乡,一次次被洗濯和感动,忽然发现:愈是深入到雪的深处,愈会发现哀伤、孤独与虚无。“虚无”构筑起《雪国》的思想灵魂,突显了小说的主题,“以卓越的感受性,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的川端康成的这种虚无思想与其自幼的生活经历及日本古典文学中佛教无常的传统对他内心世界的影响有关。禅宗认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与川端康成在《雪国》中所要表达的人生无常、万事皆空、灭我为无、无中生有的虚无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前所述,在日本文化历史特别是文学审美观念里,“物哀”是整个日本传统文学的美学准则。自最古老的历史文学著作 《古事记》 到 《万叶集》《源氏物语》《徒然草》 等名作,都带上了一种悲哀的情调。日本的国学家本居宣长曾说:“在人的种种感情上,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动最深的。”川端康成紧随这种日本的传统,他作为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以敏锐的感觉、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他的文学根植于日本传统文学的土壤,同时又吸取其他的写作艺术技巧,再加上川端康成本人的一些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文学充满了一种淡淡的忧愁。《雪国》 这部中篇小说以茫茫的白雪为背景,奠定了其悲哀伤感的基调。如果说 《雪国》 是一支婉转动人的乐曲,那么悲哀之美就是它的主旋律。

作品《雪国》里的主要人物之一叶子的死透露着一种美,莹白的雪地、璀璨的星汉、耀眼的火光,这一切所构成的画面甚至可以说是优美的,而叶子——岛村精神上的恋人就在这样的场景中悄然而去。叶子的生命如空中飘荡的一串串哀伤的音符,零零散散的,还未来得及组成一首优美的乐曲,就已经匆匆飘散。在川端看来,美与悲是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因此 《雪国》 这篇小说中充满了失意、孤独、感伤等悲哀的感情,结局也具有一定的悲剧色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