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美国这么久,参加了几次他们的俱乐部活动。说实话,他们的社团活动组织得比我们要好,人数也不少,六七十人按水平分布在三片场,男女一起玩,每片场都有一个高年级的人喂球。
刚开始是热身阶段的,正反手多球,排成长队,每人打一两个,这样等着的时候就在聊天,认识几个新朋友,聊一聊这一周的近况、新鲜八卦,网球场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一个社交场。
热身完毕之后是随机分队对抗,形式多样,虽说效率偏低,但不得不说很有趣。
从简单的开始,这个游戏也许叫King game?先随机两人配对,挑战对面的一对King,丢分就换一对,如果赢了两分就挑战成功,快速跑到对面成为King,相当于有两条命,连丢两分后再回来排队。
裁判的喂球不一样,就能玩出不同的花样,有时是直接挑高球给对面的挑战者打高压,有时是King在网前等着穿越。当然他们自己也喜欢秀,放小球啊,双上,胯下,他们更多把球场当成了秀场。
像我这种球风朴实的比较占便宜,搭档不太差的时候几乎可以做一圈的King。
接着是所有人随机分为两队,裁判发球,一对一单挑,赢了可以打两分,输了直接换人,裁判记总分。
或者是二对二,每人轮流上,打一个底线,轮转去打一个网前,裁判记两边的总分,前期还非常随性,但是后面球逐渐变少,比分焦灼,大家就有点众志成城的味道了。
分组PK但是,即使你丢了球,他们从来不会抱怨或者吐槽队友的糟糕表现,场上此起彼伏的只有一句句浮夸的惊叹:“Wow”、“Powerful”、“Peter,good job”、 “Is that F~ederer?” 可能因为网球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纯粹的游戏,或者说勇敢去做就是他们的文化基因,让我想到穿着Nike跑鞋的阿甘,一句话“Just Do It”。
还有二十对二十。规则很简单,分成两队,轮流一对一,裁判发球、对抗,丢分的人要坐到网前去,对,坐到网前,有点吓人。
如果你坐在网前截到球就复活了,可以重新回到底线。如果截击失误丢分底线的队友就得来陪你了。学长上去还没摸到球就被坑到送到网前了。
打到后面每边网前都坐着十几个人,满场都是人(可惜没照片),有时一个截击可以打十几个来回,一大片复活。
底线的人可以挑高也可以抽网前人的脚下,所以网前坐着还是挺危险的。当然你也可以任意选位置坐,我没经验选的位置不好,一直在那坐冷板凳没摸到过球。
最后哪边底线先没人就算输。
这些游戏玩起来比我干说要有趣,可以考虑引进,俱乐部玩不起来校队也可以试试,一方面可以让训练更有趣,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解决场地不够的问题。
他们把网球这项孤独的个人运动也改造成集体对抗的游戏,因为是随机分队,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不单要发挥自己的实力,还要团结大家的力量取得胜利。
虽说只是大学的俱乐部活动,但管中窥豹,也可以看出美国教育对团队活动的重视,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社交能力,重外功。也理解了西方人的集体人格,像桃子,外皮薄而软,擅长跟陌生人打交道,建立浅层联系。他们对陌生人非常友好,但要突破他们的内核成为很好的朋友很难。
而与之相反的是我们中国人的椰子人格,外壳硬,一旦突破外部防御,里面的空间又大又软。我们擅长熟人社会的社交规则,却不擅长与陌生人打交道,也给外国人营造了一种中国人很内向、不善社交的印象。这其实是几千年的文化基因决定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修身为先,中国家长更多的也是送孩子去学钢琴、围棋、书法,即使是运动也是乒乓、羽毛球等偏个人的活动,重内功。
不能简单说哪种功夫更好,擅长社交的人能团结更多的人、协同更多资源去成就更大的事业,但也有爱因斯坦和乔布斯这种不社交的人,只是说做不同的事需要不同的功夫,说到底还是要先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众行远,独行快
对于我来说,很欣赏他们俱乐部的活动,也觉得很好玩,偶尔体验一下很好,但是玩了两次以后我还是更喜欢一个人去打墙或者约人单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