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快到了,618也不远了,又到了我们“血拼”的时候!
无论是520、618,还是双十一,双十二,其实本都应该是我们生活中平平无奇的一天;但从前几年开始,它们逐渐变成了商家和消费者一起狂欢的特殊节日!
520要为爱的人买买买,618要为下半年囤囤囤,双十一要为自己买买买,双十二要为圣诞花花花……
即将到来的520,商家说:要爱爱人爱朋友爱父母爱家人爱自己=买!
即将到来的618,商家说:一次囤够半年,优惠又省钱,勤俭持家=买!
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买买买呢?
是因为需要吗?那堆积在角落里生灰的物品是怎么回事呢?那些凑单的、满减的、便宜的?
而对于商家来说,消费者为什么不购买;如何让消费者购买、买的更多是永恒的难题。
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以上所有的难题都可以在《我们为什么买买买》一书中找到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是卡特琳·V.扬松-博伊德,她是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剑桥校区心理学系的高级讲师、消费心理学家,经常受邀去各大知名企业和大学演讲。
此前她已经出版过两本相关方面的著作,这本书是她在更多积淀之后的产物。
市场上大多将消费心理学的书籍,更多的是把目光放在商家引导消费的“营销”举动上,真正涉及到消费者“心理”的内容比较少;这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把研究的重点聚焦在消费者的心理上,让商家和消费者自己都更懂消费者心理,同时借助了市场营销理论来帮助理解。
下面我就书中的几个内容,进行浅显的解读。
为什么要了解消费心理学
21世纪是一个消费主动型社会。我们来看几个数据:
全欧洲人民每年会花费大约50亿英镑购买冰激凌。
在挪威,每个家庭每年在食品和饮料上的花费大约是3860英镑,在服饰上的花费大约是1830英镑。
在美国,平均每人每年会使用大约1333千克纸;全美居民每年在化妆品上花费80亿美元,消耗250亿升矿泉水。
可以看出,消费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消费社会对我们的影响不仅仅是买什么用什么,更影响到了我们的价值观、审美和判断力,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在这场消费热潮中都不能幸免。
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品牌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伪精致装饰的身份地位
从我们还是小孩子时就知道:其他人会根据我们拥有的衣服玩具来选择对待自己的方式。
这意味着:我们的物品一直在给我们传递关于自身的价值观念,并在玩耍娱乐中逐渐内化。
成年后,不同品牌和产品就像是一个个符号:开奔驰的人可能会自认为或者被别人认为是成功人士,穿美国鹰牌牛仔服的人都是很有个性、与众不同的人……
有时候,为了进行有效的沟通,人们在特定的场合必须使用具有共同意义的符号,比如在酒会时大家都穿正装礼服。
而符号本身也是通过人不断的社交活动创造出来的。
这一切都是在无意识中逐渐发生的。
人们在社交中寻找群体身份和群体属性,也在社交中寻找个体存在感——与他人做比较。
人们常常找那些某些方面不如自己的人,这叫做下行社会比较,以此凸显自己的优点。
但大多情况下,我们无法自主选择比较对象,我们很可能是与那些某些方面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进行比较,也就是所谓的上行社会比较。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女性对自己的外表吸引力和自尊的评价,“理想的形象”对女性的影响往往是负面的,女性会觉得自己更差,且研究发现年轻女性比成熟女性受影响程度更高。
与之对应的,当一个品牌或产品建立了较好的含义时,个体将自己建立在这些完美形象之上,购买者会觉得自己属于这个群体,属于这个品牌建立出的完美形象。
这也是为什么杂志封面或广告主角经常是完美女性或威猛 男人。
小结
消费者的很多购买行为,除了需要,更多的往往是为了建立和保持身份,或者获得群体的认同。
这种营销行为和消费行为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大多数情况下,它可以帮助我们给他人留下更好的印象,并改变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
但个别情况下,也会使我们感到多方面的不足,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所以,适当地懂一些消费心理学,提高我们的辨别能力是很重要的。
每天和仙鱼一起读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