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什么会“毒舌”呢?大体上有8种原因:
1.求关注。有些学生感到被忽视或不被重视,缺爱和不被关心时,会通过挑衅或尖刻的言语来吸引他人的注意。
2.活得不爽。有些学生人生不如意,活得很不爽。既然我不爽,那别人也休想好过。
3.盲目模仿。有些学生在家庭、网络,朋友间看到“毒舌”行为,认为很酷,很刺激,就模仿了。
4.缺乏社交技能。有些学生不懂得如何与身边的同学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不知道用尊重的方式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诉求。
5.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有些学生父母之间存在冲突或不尊重的行为,长期耳濡目染,自然会把伤害施加给身边的人。
6.同辈压力。有些学生为了在同龄人中显示自己很牛,很酷,故意表现出嘴贱的行为以求得小群体中的地位。
7.缺乏后果意识。有些学生意识不到“毒舌”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伤人而不自知,胆子越来越大。
8.心理疾病。患有焦虑症,多动症的学生,都很容易情绪失控变成“毒舌”。
那么,班主任可以使用哪些招术来化解学生的“毒舌”行为呢?
我有个真诚的建议,那就是班主任在实施教育之前,要对师生关系进行评估。师生关系疏离,甚至恶化。教育不仅无效,很有可能学生连老师都一起骂了,那就不要急着去教育学生,而是想办法重建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正常且健康,才开始着手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教育。具体怎么做呢?
1.找学生私下谈话。这是常规动作,一般来讲,效果不佳,但必须有这个动作,不然就不能了解学生“毒舌”的真实原因。了解是有效教育的前提,这个步骤不能少。
2.正面强化学生的“毒舌”行为。不论多么“毒舌”的学生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骂人。只要学生没有骂人,就要及时反馈和鼓励。张叉叉,你今天客观理性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诉求,我们听着都非常愉快,你让我们很有安全感,继续加油哦。一旦开口骂人,也不要急着去否定学生,而是明确告诉对方:你的话语让我非常不适,心里很不舒服,带给我极差的听觉感受。我性情这么温和,包容性这么强,我听着都很不开心,其他人听着肯定也不愉快。
3.角色扮演。让喜欢“毒舌”的张叉叉扮演长期被“毒舌”的李叉叉,让他体验被“毒舌”的尴尬与痛苦。刀子只有插在自己的心窝才知道痛,才能生出同理心。这个招术的前提是:师生关系健康,这场戏才能唱得出。
4.制定语言边界。通过班级议事,制定出班级语言边界。比如,辱骂他人的话不能出口;讽刺、阴阳的话,戳别人心窝的话,都不能说。未必每个学生都会遵守这个语言边界,但一定有大多数学生能遵守。大多数学生能好好说话,少数学生还在“毒舌”,只能说是跳梁小丑了,成不了气候。
5.适当惩罚。我的惩罚一般是不按牌理出牌,效果很好。那就是让骂人者把辱骂的话变成正面表达。比如张叉叉因为李叉叉触犯了他的利益,嘴贱辱骂了李叉叉,我就要求张叉叉把骂人的话变成:李叉叉触犯了我的利益,我很生气,我对他很不满,我要他给我道歉。再让张叉叉把这句话抄写5遍,目的是让他形成正面表达的习惯。至于那种无理由谩骂的学生,就当他不正常,全班忽视即可。
还有那种因心理疾病随意辱骂他人的学生,也不是班主任能搞定的。一是请心理老师出面干预,二是尽量给家长做工作,带孩子到医院看医生。如果这两股支持力量都无法争取到,那班主任就只能拿出对待病人的心态来面对这一切了。这或许就是班主任的宿命,也是我本善良的老师们的痛苦。你明明想救这个孩子,但就是无能为力,那个感觉的确不好受。老师们要学会课题分离,既不推责,但也不要随便揽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