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灶王爷屁股底下伏龙肝

灶王爷屁股底下伏龙肝

作者: 中医范儿青年孵化教练 | 来源:发表于2019-02-09 20:52 被阅读47次

           灶心土,为烧木柴或杂草的土灶内底部中心的焦黄土块。全国农村均有。在拆修柴火灶或烧柴火的窑时,将烧结的土块取下,用刀削去焦黑部分及杂质即可。又名伏龙肝。

    【药性】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温中止血,止呕,止泻。

     【应用】

    出血证

           本品性温,能温暖中焦,收摄脾气而止血,为温经止血之要药。对脾气虚寒,不能统血之出血病证,皆可应用,尤其对吐血、便血的疗效更佳。如《广利方》治吐血、衄血,单以本品用水淘汁,和蜜服;若便血属下焦寒损者,可与干姜、阿胶、黄芩等同用,如伏龙肝汤(《外台秘要》);凡脾气虚寒之大便下血、吐血、衄血、崩漏等,以之与附子、白术、地黄等同用,如黄土汤(《金匮要略》)。

    胃寒呕吐

           本品性温质重,长于温中和胃而降逆止呕。主治脾胃虚寒,胃气不降所致的呕吐,与干姜、半夏、白术等同用;也可用治反胃、妊娠呕吐。如《百一选方》治反胃呕吐,用本品研细,米饮送服;《本草蒙筌》治妊娠呕吐,以本品捣细,调水服。

    脾虚久泻

           本品既能温脾暖胃,又能涩肠止泻,主治脾虚久泻,常配伍附子、干姜、白术等。若治胎前下痢,产后不止者,可以山楂、黑糖为丸,用本品煎汤代水送服,如伏龙肝汤丸(《张氏医通》)

    【用法用量】

           煎服,15~30g,布包,先煎;

           或60~120g,煎汤代水。取上清液。

           亦可入丸、散。

           外用适量。

          《名医别录》:“主妇人漏中,吐下血,止咳逆,止血,消痈肿毒气。”

         《本草汇言》:“伏龙肝,温脾渗湿,性燥而平,气温而和,味甘而敛,以藏为用者也。故善主血失所藏,如《金匮》之疗先便血;《名医别录》方之止妇人血漏,漏带赤白;《蜀本草》之治便血血痢,污秽久延;《杂病方》之定心胃卒痛,温汤调服七剂即定。他如藏寒下泄,脾胃因寒湿而致动血络,成一切失血诸疾,无用不宜尔。”

         《本草便读》:“伏龙肝即灶心土,须对釜脐下经火久炼而成形者,具土之质,得火之性,化柔为刚,味兼辛苦。其功专入脾胃,有扶阳退阴散结除邪之意。凡诸血病,由脾胃阳虚而不能统摄者,皆可用之,《金匮》黄土汤即此意。”

    附方1:妊娠呕吐、反胃。

    方药:灶心土50克,胨皮9克,紫苏梗10克,竹茹20克。

    用法:水煎,取澄清液,分3次温服。

    附方2:吐血(属虚寒证者)身体虚弱,手足发冷,畏寒

    方药:灶心土90克,仙鹤草15克。

    用法:水煎,取澄清液,分2次温服。

    附方3:小儿重舌。

    方药:灶心土、米醋各适量。

    用法:取灶心土细末,米醋调涂舌上,每日3?5次。

    附方4:小儿丹毒。

    方药:灶心土适量,鸡蛋1?2个。

    用法:取灶心土研细末,用鸡蛋白调涂患处,干则再涂。无鸡蛋白,亦可采用麻油涂。

    附方5:小儿脐疮。

    方药:灶心土适量。

    用法:取灶心土,研细末,干撒患处。

    附方6:产后血气攻心痛。

    方药:灶心土细末6克。

    用法:米酒调服。

    附方7:脾虚便血。

    方药:灶心土50克。

    用法:加水煎,取澄清液,分2次服。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主要含硅酸、氧化铅、痒化铁,此外,尚含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镁等。

    药理作用:本品有缩短凝血时间,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及增加血小板第三因子活性等作用,能减轻洋地黄酊引起的呕吐,有止呕作用。

    土炒定义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适量灶心土(伏龙肝)拌炒的方法。 

    辅料

           土炒所用的辅料为灶心土(伏龙肝)的细粉,有的地方亦用黄土、赤石脂。

           灶心土经过多次高温烧炼,所含的杂质较少,其中的矿物质、无机盐类受热分解生成多种碱性氧化物, 味辛性温。具有中和胃酸等作用。功能补中和胃、涩 肠止泻,可增强药物的补脾止泻功效。灶心土既有药性协同作用,又有中间传热体作用。

    适应药物

           补脾止泻的药物。

    炮制方法

           将灶心土细粉置锅中加热至灵活状态,投入净制或切制的药物,中火翻炒至药物表面均匀挂一层土粉(挂土色),并有土香气。出锅,筛去土,放凉。 “伏龙肝控制火候法”,药物每100kg,用灶心土25~30kg。 

    注意事项 

            灶心土在使用前需碾细过筛,土块过大则传热不均匀。

           灶心土预先加热至灵活状态,保证土温均匀一致,使药物内部的水分和汁液外渗,与土接触,在药物表面均匀挂一层土粉。若温度较低,则水分和汁液渗出较少,挂不住土粉或过筛即掉。

           灵活状态的判断:新土可观察加热时有小气泡逸出,旧土则观察翻动时土的流动性,也可用试投法。

           药物投入锅中后应调整火力,防止焦糊。 

           土炒同种药物,土可以反复使用,直至土色变深,应及时更换。

    炮制作用 

    引药入脾,增强补脾止泻作用

    缓和燥性 

    灶心土的传说

           那么,灶心土为什么还有一个别名叫伏龙肝呢?传说有一年,宋神宗赵顼的小儿子生了病,面色发黄,抽搐,有时吐血。太医们使用多种办法也没有治好太子的病。宋神宗非常愁闷。

            当时宋神宗的姐姐向宋神宗推荐了钱乙。她说:“钱乙的医术不错,他曾经治好了我女儿的病。”宋神宗就召见了钱乙。但是没有说多少话,宋神宗就让钱乙走了。随后他对姐姐说:“但凡名医,都懂得养生之道。我看钱乙,个子矮小,单薄瘦弱。这种连自己都照管不好的人,怎么能治好别人的病?”姐姐说:“听说他小时候家境贫寒,多病多灾。也正因为自己从小受病痛折磨,所以他立志要当一名专为小儿治病的良医。”

           宋神宗听了姐姐意见,再次召见了钱乙,让钱乙给皇子诊病。钱乙诊断了皇子的病后开了一个处方,请皇帝审阅。处方上除了有白术、附子、生地黄、阿胶、黄芩、甘草外,还有灶心土。皇帝问:“灶心土是什么东西?”钱乙回答:“就是农村烧柴草的土灶。把土灶打成碎块后,挑捡常被火烧烤的土块,去掉被烟熏得焦黑的部分和未被火烧透的部分,剩下的就是被火焰长期烧烤已经烧得变成红褐色的部分,这就是灶心土。它可以止血,止吐,止泻”。宋神宗惊奇地说:“黄土也能止血?它比阿胶还管用吗”?钱乙解释说:“阿胶和灶心土都能止血,但在人体内起的作用不同。阿胶虽止血,但主要是补血养血。灶心土主要是止血,尤其是对肠胃出血的治疗效果最好。太子吐血、便血,病在肠胃之处,所以要用灶心土。这个方子叫黄土汤,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有记载。后人用这种汤剂很灵验。”皇帝同意了给皇子服用“黄土汤”。太子一剂药下去就大有起色,连服几剂后就痊愈了。皇帝大喜,将钱乙封为太医丞。因“伏龙”为灶神之名,宋神宗提笔便把“灶心土”命名为“伏龙肝”了!

    中药炮制注意事项

    中药饮片不纯净

           中药饮片是所有方剂的原料,被称为“三大支柱”的中间环节,处于重要位置。中药药用部分需要净选、除去药物中的泥沙、夹杂物以及霉败品,分离其不同的药用部位。而有些中药饮片生产商,为了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都一一省去了这些必要的工序,将皮、茎、根、须混为一团,粗制滥造。甚至以次充好,以劣充优,参杂使假,不仅严重的扰乱了医药市场,更严重的是影响了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辅料标准不统一

            药物在炮制过程中,往往需要加入一些辅料与药物一起共制,目的在于消除有害物质,发挥有利作用。如酒、醋、盐、蜂蜜等,同一味中药,经过添加不同的辅料炮制后起的作用各异。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辅料标准,该用蜂蜜的用红糖,该用食盐的用工业盐,该用米酒的用白酒,甚至用矿物酒精代替白酒。再如油、盐、糖制药要因病而宜:高血脂病人,应注意少用动物油炮制的药品,高血压、心血管之类的病人应慎用盐制药品,糖尿病患者不能服用糖制药品,同时还应注意液体辅料的浓度、数量,固体辅料的使用次数、存放时间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中药炮制的质量,如果只是象征性的添加辅料,形式上的中药炮制,不仅起不到协同作用,还会造成相反的作用。

    炒焦和炒炭法不卫生

           中药炮制中的炒法是将药物置于炒锅内,用中火加热,翻炒至药面焦黄;而炒炭法则是武火加热,翻炒至药面焦黑色,其目的主要是对一些原生药材以制其苦寒性。但是,现代卫生科学告诉我们原生药材炒制加热冒烟,一般说温度已超过200度,这时含油脂的药材其油脂迅速氧化,结果不仅破坏了油脂价值,而且产生大量有害物质。

    有毒有害物质熏润漂制中药不可取

           如用硫磺熏制药材:硫磺有毒,属于外用药,用硫磺熏制过的中药,或多或少地含有硫磺化合物,因此,不仅不卫生,还对人体有害。用明矾制中药:明矾的主要成分为硫酸钾铝,含有大量铝元素,而水解制药又有一定浓度,制出的中药便含有相当量的铝元素,对人体有害。用灶心土或焦黄土炮制中药:灶心土主要成分为硅酸盐、钙盐及多种碱性氧化物,而焦黄土经反复使用后其性质与灶心土成分大体相同,在加热的过程中,灶心土、焦黄土中的焦糊物质及一些重金属也随之“入侵”中药表面,对人体有害。

           如用硫磺熏制药材:硫磺有毒,属于外用药,用硫磺熏制过的中药,或多或少地含有硫磺化合物,因此,不仅不卫生,还对人体有害

    对变质中药处理后再使用不可靠

           变质中药主要指虫蛀、发霉、变色、走油的中药。当前,对变质的中药,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处理后再当正品使用,其主要方法有:一是对虫蛀过的中药进行筛、捡、烘、晒、除去虫卵;二是对发霉的中药,采取水洗、喷液、烘烤和暴晒除霉;三是对变色的中药实行白酒淋、硫磺熏使其变白转色。对于变质的中药,以上这些措施都无济于事,特别是霉变、虫蛀的中药,它不仅降低或失去了药用价值,而且变质滋生了有毒有害物质,经过处理后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

    中药炮制的目的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这些天然药物,或质地坚硬、粗大,或含有杂质、泥砂,或含有毒性成分等,所以都要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应用。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往往一种中药可以多种炮制方法,一种炮制方法兼有几方面的目的,这些既有主次之分,又彼此密切联系。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有的药物碎有较好的疗效,但因毒性或副作用太大,临床应用不安全,则须通过炮制降低其毒性或副作用。历代对有毒药物的炮制都很重视,各代都有较好的除毒方法和炮制作用的论述。如草乌有用浸、漂、蒸、煮、加辅料制等炮制方法,以降低毒性。又如相思子、蓖麻子、商陆、萱草根等可用加热炮制降低其毒性。

           炮制也可除去或降低副作用。汉代张仲景提出,麻黄“生令人烦,汗出不可止”。说明麻黄生用有“烦”和“出汗多”的副作用,用时“皆先煮数沸”,则可降低其副作用。柏子仁具宁心安神、润肠通便等作用,如果用于宁心安神则需避免服后产生滑肠致泻的作用,通过去油制霜法炮制后即消除了滑肠致泻的副作用。

    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中医采用寒、热、温、凉及辛、甘、酸、苦、咸来表达中药的性能。性和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酸损齿伤筋,过苦伤胃耗液,过甘生湿助满,过辛损津耗气,过咸助痰湿等。为了适应不同病情和患者体质的需要,一方面可通过配伍的方法,另一方面可用炮制的方法来转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唐代孙思邈曾提到桂枝应生用,但在妇女怀孕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胎动”,所以要“熬”(即炒)后用。明代罗周彦曾说:枳壳“消食去积滞用麸炒,不尔气刚,恐伤元气也。”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蜜炙后辛散作用缓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中药往往通过炒、麸炒、蜜炙等炮制方法来缓和药性,故有“甘能缓”,“炒以缓其性”的说法。

           许多药物,根据中药临床观察,发现生、熟作用有别,如蒲黄生用活血化瘀,炒用止血。生甘草,味甘,性平,能清热解毒;蜜炙甘草,性温,能补中益气,故有“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之说。

           通过炮制改变或缓和了药物的性能,临床应用各有所长。

    增强药物疗效

           中药除了通过配伍来提高疗效外,炮制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又一有效途径和手段。作为药物,起作用的是物质。药物所含的活性物质,通过适当的炮制处理,可以提高其溶出率,并使溶出物易于吸收,从而增强疗效。明代《医宗粹言》写道:“决明子、萝卜子、芥子、苏子、韭子、青葙子、凡药用子者俱要炒过,入煎方得味出。”这便是现代“逢子必炒”的根据和用意。因为种子被有硬壳,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炒后表皮爆裂,有效成分便于煎出。款冬花、紫菀等化痰止咳药经蜜炙后,增强了润肺止咳作用,则是蜂蜜甘缓益脾,润肺止咳,作为辅料应用后与药物有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

           现代实验证明,胆汁制南星能增强镇痉作用。甘草制黄连或甘草栓皮(含黄酮甙)可使黄连抑菌效力提高5~6倍。

    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中医对疾病的部位(病所)通常以经络、脏腑来归纳,对药物作用趋向以升降沉浮来表示。疾病在病机和证候趋势上常表现为向上:如咳嗽、气喘、吐血等;向下:如泻痢、崩漏、遗尿等,这些可以利用药物升降沉浮的作用趋向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炮制可以引药入经及改变作用部位和趋向。大黄苦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是走而不守,酒制后能引药上行,能在上焦产生清降热邪的作用,治疗上焦实热引起的牙痛等症。黄柏禀性至阴,气薄味厚,主降,上清丸中黄柏经酒制后,转降为生。

           一种药物往往归入数经,在临床上常嫌其作用分散,通过炮制进行适当调整,使其作用专一。如柴胡,入心包络、肝、三焦、胆经,经醋制后,作用专于肝经,使其更有效地治疗肝经的疾病。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大凡生升熟降”,“酒制升提”,“盐制入肾”等。

    便于调剂和制剂

           植物根及根茎类、藤木类、果实类经炮制后加工成一定规格的饮片,如切成片、丝、段、块等,便于调剂时分剂量和配方。矿物类、贝壳类及动物骨甲类药物,如自然铜、磁石、代赭石、牡蛎、石决明、穿山甲等,这类药物质地坚硬,难于粉碎,不便制剂和调剂,而且在短时间内也不易煎出有效成分,因此必须经过炮制,采用煅、煅淬、砂烫等炮制方法使质地变为酥脆,易于粉碎,而且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有利于贮藏及保存药效

           药物在加工炮制过程中都经过干燥处理,使药物含水量降低,避免霉烂变质,有利于贮存。某些昆虫类、动物类药物经过加热处理,如蒸、炒等能杀死虫卵,防止孵化,便于贮存,如桑螵蛸等。植物种子类药物经过加热处理,如蒸、炒、燀等,能终止种子发芽,便于贮存而不变质,如苏子、莱菔子等。某些含甙类药物经加热处理破坏酶的活性,避免有效成分被酶解损失,以利久贮,如黄芩、杏仁等。

    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动物类或其他有特异不快臭味的药物,往往为病人所厌恶,难以口服或服后出现恶心、呕吐、心烦等不良反应。为了利于服用,常将此类药物采用漂洗、酒制、醋制、蜜制、麸炒等方法处理,能起到矫臭矫味的效果。如酒制乌梢蛇、紫河车,麸炒僵蚕、椿根皮,醋制乳香、没药,常流水漂洗人中白等。

    提高药物净度,确保用药质量

           中药在采收、运输、保管等过程中,常混有沙土、杂质、霉烂品及非药用部位,因此,必须加以净选、清洗等加工处理,使其达到一定的净度,这对保证临床用药剂量准确有着重要的意义。如种子类药物要去沙土、杂质,根类药物要去芦头,皮类药物要去粗皮,动物类药物要去头、足、翘等。有些药物虽属同一植物,但由于药用部位不同,其作用也不同,更应区分入药。如麻黄经发汗,根止汗,故要分开入药,以适应医疗的需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灶王爷屁股底下伏龙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muz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