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学习书法绘画,对笔墨纸砚想深入了解一下,故作此文。
本来笔墨纸砚是不分家的,但为方便记忆,就先单写毛笔的故事。
毛笔是用各类毛制成笔头,固定在笔管的一端,供书写、绘画的工具。
一、史前时代的笔
史前石器时代,先民最初用削尖的竹木作为书画工具,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甘肃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大量纹饰中出现分岔和出锋的痕迹,是使用毛笔绘制的特征。
史前毛笔目前没有出土过实物,其形制的合理推测是:简单地把动物毛捆绑在竹管或木棒的前端。
毛笔的发明最终造就了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上古三代的笔
夏代,中国考古学上对应的是二里头文化,此时青铜技术成熟,也有一些刻画的符号,但还没有发现成系统的文字。
商代,中国出现了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一般是用刀刻在龟甲上,内容是商人占卜的记录,但也有少量甲骨是毛笔书写,尚未雕刻的,另外商代陶片上也有用毛笔写的字。
甲骨文中已经有“笔”字,是象形字,就是一只手拿着只毛笔的样子。
其实在商代,既然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成熟的文字,当然会使用更便捷的记录方式——毛笔书写在竹木片上,只是因为年代久远,竹木易朽,所以到现在还没有发现商代的册典实物。
甲骨文中“册”就是用绳子串起的竹木片,“典”就是双手捧着“册”。
周代,毛笔进一步发展。《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我国最早的诗歌,其中《国风∙静女》中说:“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管。”,彤管就是朱漆的毛笔,意思是娴静美丽的姑娘,赠送我朱漆的毛笔。
东周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分别出土于湖南长沙的两座楚墓,是我国最早的两幅帛画,画中线条粗细变化自然,显然为毛笔所画。
从出土文物的分布看,战国时毛笔已经在华夏区域广泛应用于书写和绘画。
最早的毛笔实物,1954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葬,毛笔放在一个竹筐里,套在一个小竹管里,总长21厘米,直径0.4厘米,笔头长2.5厘米,是用上好的兔箭毛制成,笔杆是竹管。
与现代毛笔不同的是,笔头不是插在竹管的孔内,而是将笔毛围在杆的一端,然后用细密的丝线缠住,外面涂漆。
和毛笔放在一块的有铜削、竹片和小竹筒,这些构成了当时书写的全套工具,竹片就是当时的纸张,铜削是用来修改的,把写错的字刮去,相当于现在的橡皮,小竹筒推测是装墨块的。
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也出土了一只毛笔,约为战国中期,时间、形制和长沙楚笔大致相同。
先秦时期,毛笔尚无统一的名称。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楚谓之聿[yù],吴谓之不律,燕谓之拂“,“秦谓之笔。”说明先秦毛笔的别称甚多,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才都称为“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