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于读书,我的理解是要回答诸如为什么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之类的问题。阅读了叔本华的《阅读与书籍》,更加深了对于读书的认识。
《阅读与书籍》是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散文选第二十一章。关于读书,许多大家提出了非常好的见解,叔本华在这一章中分十节,为我们阐述了对读书与书籍的思考。读来甚是受用,特别以下关于读书的名句感觉甚以为是:
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考。
如果一个人读书甚多--譬如整天手不释卷沉浸于此,偶有空闲只做一些不费脑力的消遣,借以修养精神,长些以往就会逐渐丧失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果只读书而不思考,所学就会肤浅而不能生根。
书中的思想只不过是沙地上留下的足迹而已:我们也许能看到别人走过的路径,但要知道他一路上看到了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如同地层依次保存着远古年代的生物遗迹,图书馆的书架上也保存着历代人们的错误和谬论。
文学如人生。
期望一个人能记住他所读过的所有东西,恰如要求他把吃过的所有东西都留在肚子里。
对于这些,我的认识是:读书,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踩着前人开辟的路向前走,这减少了我们对自己认识事物的盲目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读书就要做到知行合一,读书的目的是行,为读书而读书是从古至今所不被称许地。想知道桃子的滋味,必须自己亲自去偿一偿,要想真正地把读到的知识化为己用,就要按照书中的思想去做,这样在行的过程中,才能发现前人语言描述思想的真滋味,也只有在行的过程中发现古人思想与当代现实的不合时宜之处,才能去伪存真,留下的才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知识,解决我们所想解决的问题。
文学犹如人生,文学超越人生。实际上我们不可能实践一千种人生,每个人只能在时间的横轴上单维度的前行,然而,文学作品却可以为我们提供立体的人生经历,而这些人生经历反过来又为我们前行的路时时刻刻校正着方向,这就是读书的益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人类每一步前行的脚步,无不是在前人知识的火把的照耀下,刺破黑暗,迎来黎明。
读什么样的书的问题,无非是二点。一是选择自己的专注方向,书籍浩如烟海,我们不可能,也做不到读尽天下的书,掌握你想掌握的一切知识,这不现实,也不可实现。所以,读书前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方向,专注于一点,这一点主要是解决自己遇到到或等待解决的问题,譬如工作中遇到地或者生活中遇到地问题。第二点,叔本华在书中也提到,读好书的问题。他说:
坏书不仅毫无用处,而且为害甚大。
对于读书,“绝不烂读”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把有限宝贵的时间用来阅读那些伟大的著作。......只有这样的书才能给我们以熏陶和启示,让人开卷有益。
要认真阅读真正的经典原著。
阅读好书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不读坏书:人生实短,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原本有限。
叔本华的这些见解,指出要读经典,读原著,读好书,只有这样所读才能为我所用。
叔本华在本章中也提出反对读什么样的书,那么他所认识的坏书有哪些呢?
为贪图金钱、谋求职位而写作的(书)
拿一些时髦的话题以此引诱读者,训练他们养成与出版物同步的阅读习惯,以及同样的阅读趣味-即读最新、最近的书。
关于这些,我想可以多角度思考:关于要读好书不读坏书,真正的经典原著是前人智慧,是经过历史长河筛选下来的,是好书。对于这些认识,我想全人类都是有共识地。
而对于坏书,我想每个人认识是有所不同,真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我认为对于坏书,是需要仔细甄别。
书籍的目的是服务于需求,不同的需求牵引着不同的供给,而存在即是合理。有些书籍所载知识可能只是适用于特定的时间,完成特定地目的,但绝不能说这是坏书,不好地书,譬如阅读新闻、阅读时事热点、阅读大众文化之类的书,而这些叔本华先生是有所反对地。
这些书籍完成特定的使命,目的之后可能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但绝不能说,这些是坏书,是不能阅读地,是应该排斥地。相反,我认为这些满足特定历史时期,引导大众思想与行为的书同样存在很高的价值,毕竟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而这些谓的通俗、大众的书籍正在满足社会发展的量变过程。
所以,即要读经典、读原著,也要读大众、通俗的读物,即要坚持,又要发展。
关于怎样读书,叔本华说:
“复习乃学习之母。”任何一本重要书籍都应该一鼓作气连续读两遍。
阅读一个人著作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与他交往言谈的价值。
没有什么比古老的经典作品更能净化我们的心灵了。
读书,任何一本重要书籍都要至少读两遍,反复阅读,反复体会。书籍是一个人思想的系统表达,而日常交谈可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但是缺乏系统性,条理性,这些是毋庸置疑,古老的经典是历史长河的积累,如中国先秦的诸子百家、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散文,程朱、阳明理学等这些都是中国经典著作; 又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等西方古代经典,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著作,无不闪烁着历史的智慧光芒,读起来确能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确是应当反复读。
二、读书用于行,将来自己应该怎么读书呢?
首先明确读书的目的,解决自己为什么读书的问题。
一是安顿自己,解决人生面临的“疑惑”,而这些困扰自己的疑惑,需要读一些哲学类的书,为自己解疑释惑,求得心灵的宁静;
二是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写作,最好达到谋生的目的,毕竟生存才是我们的第一需求问题;
三是突破自我认识。关于这个话题,多说两句。
前一阵子,读“六神磊磊”关于网友评价其“金庸先生父亲五十年代的遭遇”的文章,记不得确切的名字了。但是对六神磊磊的评价记忆犹深。大意是说,我们中的很多人,在使用小学、甚至初中所学的道理,一成不变地评价着这个世界。一个很年长的人,可能还是使用很小时候掌握的道理,年龄在增加,而对这个发展、变化的世界的认识却丝毫没有变化,这个很不正常,也很危险。
所以,读书的目的,就是要求自己突破曾经认识的桎梏,对一些原先认识的绝对真理再认识,再重构,实现认识的升华。
其次,可以开列一个书单,解决读什么书的问题。
再次,坚持读与写。
每读一本书,一个章节,感到很重要,很有同感 ,可以引发自己的思考时,坚持把自己的认识写出来,它不见得正确,也不见得多好,但是一定要抓住读书时的灵感,写出来并保存下来。至于每天要写多少字,一段时期写多少,我想可以暂不定下这个目标。是否可以有这样的目标,我想可以等一些时间,等多读些书才能确定。
近三个月,主要写读后感,间或可以写一些观后感,作为初学写作的入门之梯。
最后,掌握拆书法,这是近二天才接触到的理念,未加研究,虽然只读到几篇文字,但心理很认同,可以照这个方法试着读一些书,达到理解、掌握之目的。
今天,关于读书的思考,只有这么多。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