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受到伤害的总是一些孩子,那个年代对孩子何其残忍。
从一开始的孙光林被送给别人,送到一完全陌生的家庭,不去考虑孩子当时会不会害怕,不去考虑孩子在另一个家过得好不好,就这样送出去了。
那个年代很多这样的家庭,那些孩子没有权力作出任何的选择和抗议,就这样被迫接受父母决定的结果。
以前在古代,家里子女多,就将女孩子卖到有钱的人家里为奴为婢贴补家用,好命一点的遇到一个好主子,也许就衣食无忧过几年,家里孩子长大了再赎出来成家。
而运气差的,也可能会遇到不好的主子,每天非打即骂,干不完的活,吃不饱的饭,睡不好的觉,更可悲的是,签了死契,父母不再关注她,当她不存在了一样,看不到希望的绝望,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如园子里的花似的凋零消失。
而到了孙光林他们的那个年代,虽说不再有金钱交易的买卖孩子,可一样有父母放弃孩子的不在少数,所有的人仿佛都在为了自己而活,孩子只是附带,不需要时可随时放弃,抛弃。
不禁又想起了《许三观卖血记》,一样的年代,一样的生活困难,可是许三观却能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孩子,为了救不是自己亲生的那一个孩子,一路卖血的举动,让我深深的感动。
而《在细雨中呼喊》,到处都充满了对孩子的恶意,看得让人生气之余,不免感到悲凉和压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