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因素会造成例外。其中之一就是性别。如果老大和老二性别不同,两个孩子就都可能形成老大的特性,尤其是在那些性别角色泾渭分明的家庭里。两个孩子都会承担起自己性别的老大的责任。例如,如果老大是个男孩儿,他就会有男性角色的老大的特点。如果老二是个女孩,她就会发展出女性角色的老大的特点来。
然而,如果三个或更多孩子中最大的两个孩子性别相同,这两个最大的孩子之间性格更可能极不相同。性别相同的老大和老二往往完全相反。他们的年龄相差越小,这种差异就越明显,这就把我们引向了造成例外的第二个因素。
当两个孩子年龄相差四岁或四岁以上时,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就会减少。年龄的差距让他们觉得彼此之间竞争会较少,。如果一个家庭中的五个孩子年龄相差都在四岁以上,每个孩子的特点都会更接近于独生子或老大,他们会变成“心理老大”或者“心理老小。”假如某个家庭有七个孩子,年龄分别是19、17、15、9、7、3、1岁,这里有一个实际的老大。其中9岁和3岁的孩子是心理老大,因为他们和排在自己前面的孩子年龄相差4岁或者4岁以上。这里还有一个实际上的老小和两个心理老小——15岁和7岁的孩子——因为在后面的孩子出生以前,他们已经做了四年多的老小。当一个孩子有机会在同一个位置上生活四年以上时,他就已经形成了很多
对于生活、自我以及怎样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看法。这种看法在家庭成员结构发生变化时可能会有所改变,但不可能彻底改变。观察一个家庭里在较大的孩子上大学后可能出现的变化是很有趣的。排行在他下面的那个孩子可能会有相当大的改变一一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但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完美主义倾向。有了对出生顺序的了解,还能更好地理解混合型家庭的动态。当其他孩子加入家庭时,原来的老大或老小就被从自己的位置上赶了下来,这对这些孩子来说是令其非常生气的事情。一个曾经是老大的孩子可能忽然之间变成了老小或者排行中间的孩子,一个原来的老小可能会由于一个更小的孩子加入了家庭而忽然失去“掌上明珠”的地位。如果我们能给予这些孩子以理解,并让他们参与家庭会议以便他们通过受尊重地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对这些孩子将会是极大的帮助。
另一个例外是,孩子们有时会专断地转换其排行位置的特点。老二可能会变成一个“艾维斯型的孩子”一一竭尽全力赶超老大。这时,老大可能会放弃作为家里第一个孩子的典型特点,一个确切的迹象就是他放弃完美主义。这个孩子可能决定“如果我不可能成为最好的或第一,干嘛还费劲啊?”一个因此而“放弃”并让位给比
自己小的“艾维斯型孩子”的老大,有可能变成生活的“辍学生”。许多父母都提到对这一现象的了解帮助他们理解了老大的苦楚——他被老二赶下了台。这种理解为他们提供了给老大以鼓励(而不是发火或沮丧)的基础。
如果老小变成了“赶超者”,本属于他的娇宠地位自然就空缺了出来。排在老小前面的那个孩子则可能填补这个空缺,从而形成老小所特有的个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