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许岑精品课《有效训练你的研究能力》的践行版,以STEM教育为课题进行研究输出,恰好也是假期作业,一次性搞定。
一、STEM教育理念的由来
STEM教育理念的由来STEM教育 出现于21世纪初,即 科学(Science) 、 技术(Technology) 、 工程(Engineering) 、 数学(Mathematics) 教育的统称。但它并不仅仅是把4个词堆叠在一起,而具有一定的深意、内涵和教育意义。[1]
著名的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克STEM教育 的基本理论来源于著名的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克,他最重要的两个教育思想:连续性以及实践中学习(或从做中学)。 STEM教育理念就来源于后者“从做中学”。
对杜威来说,创造充分的条件让学习者去“经验”是教育的关键:
“所谓经验,本来是一件‘主动而又被动的’(active-passive)事情,本来不是‘‘认识的’’(congnitive)事情”。
杜威“把经验当作主体和对象、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主张以这种进步的(progressive)教育方法使学习者从活动中学习,经验本身就是指学习主体与被认识的客体间互动的过程。
但他又说:“经验的价值怎样,全视我们能否知觉经验所引出的关系,或前因后果的关联。”并不是每一种经验都是有教育的价值的,对经验过程逐渐形成的主体的诠释是关键所在。
STEM基础理论来源正因如此,杜威亦指出培养出学习者自习能力是教育的功用,他说:“教育功用的经验的另一方面,即是能增加指挥后来经验的能力。”他把这种能力的培养称为“改造”,所以他说“教育即改造”。
从以上可知,杜威主张教学方法的实施应紧扣学习者为中心的前提,特别是在儿童的早期阶段的教育“更多地是社会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工作”,后期再慢慢再转向“系统的、技术的知识”。
正如伯内特(Joe R. Burnett) 在1979年论及美国教育实践时说:“杜威的教育学在当时或现在,不可能在学校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因为从来没有培训过进行这种教育的教师,学校也没有这方面的人力物力,家长和政客们也不支持杜威的教育学。”[2]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杜威的教育观非常超前,显然不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也就阻碍了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的传播,好在其有多部文献著作得以流传,才使得他的教育观念能够影响至今为我们所知晓。
二、STEM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3]
中国的 STEM 教育并不是从零开始,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名称和内涵有区别。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中古哦STEM 教育的现状:开创了新局面、支撑了新发展、明确了新定位。
1. 开创了新局面: STEM 教育中国实践正在兴起
STEM教育中国实践正在兴起2. 支撑了新发展:中国 STEM 教育研究呈逐渐发荣的态势
研究数量迅速攀升 研究层次多样化 各机构STEM论文数量 STEM论文研究领域 STEM研究内容方向3. 明确了新定位: STEM 教育纳入国家战略发展政策
明确新定位表现在三个方面:国家科技战略政策融入STEM教育理念、科学教育政策重视STEM教育、教育信息化政策明确了STEM教育发展任务。
3.1 国家科技战略政策融入STEM教育理念
2006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中指出,“大力倡导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从小养成独立思考、追求新知、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习惯。切实加强科技教育。”
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研究提出中小学科学学科素养,更新中小学科技教育内容,加强对探索性学习的指导;在高中阶段要鼓励探索开展科学创新与技术实践的跨学科研究活动,同时规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2 科学教育政策重视STEM教育
STEM政策支持3.3 教育信息化政策明确STEM教育发展任务
2015年,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首次提出要“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其中STEAM中的“A”为Art艺术,强调未来的学生应培养跨域素养和能力。)
2016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进一步要求:“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信息化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
4. 问题和挑战
中国STEM教育菜刚刚兴起,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问题与挑战三、STEM教育理念在我校推行的思考
推行STEM教育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解决任何一个领域的问题都会涉及到其他三个领域;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都将为其他领域打开进步的空间;任何一个领域的素质都是未来公民的基本素质。因此,在STEM教育提出之初,人们就意识到STEM教育不仅对国家未来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且是社会进步的必要基础,公民的科学素质直接关系着21世纪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和民主政治的实现。[4]
“尊重差异、提供选择、开发智能、多元发展”是我校一直以来的办学理念,而我校的培养目标是希望每位学生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道德人格健全、个性特长鲜明、学科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际交往及中英文双语能力的优秀人才。
面向未来的STEM教育在面对未来需求跨学科能力人才的大趋势下,我校开启对STEM教育的探索与尝试,分别开设机器人、空气与水的净化、物联网以及3D打印的相关课程,这些课程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但这些课程目前还只能以拓展课(兴趣课)的形式开展,有很多没法全面推行实施的原因:
1. 师资力量不足
这不仅仅是在中国,在美国也面临同样的情况。STEM对于教师的自身素养要求很高,由于跨几门学科,对于教师的学习能力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在传统师范类院校根本还未出现有相关专业,就算是在美国能够被授权认可颁发STEM学位的院校也并不多。
2. 课程评价标准很难统一
STEM教育可谓是一项重大教育改革,这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确实是一件好事,但对于整个国内教育体制环境下可未必是件好事。国内教育毕竟最终仍是以“应试教育”评价——即中、高考成绩为选拔人才的方式,而STEM教育所提倡的“从做中学”,是以动手实践为重点,笔试内容多为开放性问答的形式,这并不符合我国教育体制的现状。所以,如果想要全面推行的话只能以“融合”的方式,在现行《课程标准》的框架下进行尝试。
3. 课程教材的本地化
STEM教育起源于美国,现在通行的教材课程也都是从美国引进的,美国的教育体制环境与我们差别很大,关于有关课程教材的本地化工作是否做足了工作?虽说现在有许多相关机构在做这方面的事情,但针对我校实际情况的本地化工作只能落在我校老师的身上,但这又回到了第一个问题当中,对该领域深入了解的教师凤毛麟角。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STEM教育在我校推行的几点思考,必定有疏漏与不足的地方,还望批评指正,谢谢!
参考文献:
[1] 叶兆宁 《融合:实现STEM教育的有效策略》 中国科技教育 2013(2)
[2] 维基百科编者. 约翰·杜威[G/OL]. 维基百科, 2017(20170815)[2017-08-15].
[3] 王素. 解读《2017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 中国未来学校实验室, 2017 (20170624)[2017-06-24].
[4] 韦钰《美国正在建设优秀STEM项目数据库》 中国科技教育 2012(9)
广告
如果你想要通过写作收获成长,我非常推荐加入“007不写就出局”社群!
“007不写就出局”——关注个人终身践行和成长的优质写作社群,7天一篇写7年,不写就出局,不出局就出彩,践行7年一起去南极!期待你的加入,我们一起相约南极!
007不写就出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