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世代居住在江西一个刘姓村落,有家谱可查,已有1000多年,传四十余世。溯源是汉景帝六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开基始祖刘景,是高祖刘邦的三十九世孙。进士及第,任永州刺史。早年他父亲在江西庐陵做父母官,官声很好,百姓不舍他离任,就让他安家在此。
这个村子现在有1000多人,大部分为刘姓,1000多年维系着这样的规模,耕读传家。也出了很多读书、为官的子弟。但是大部分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这样的家族,这样的村子,在江西,乃至整个江南星罗棋布。
1941年,我爷爷4岁,家中有父母和2岁的弟弟。原本过的还安稳,父亲老实勤恳,母亲慈爱持家。可是那一年国民政府抓壮丁,他爸爸为了不去当兵,弄瞎了一只眼睛,可是伤口感染,没有得到有效救治,在当年就死了。他妈妈当时20多岁,带着2个未成年的孩子,难以生活,这个家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要想生活下去,必须找一个男人。可是这个村子里都是刘姓,不允许外人入赘。上无公婆在堂,又无至亲兄弟子侄,无依无靠。她只能带着孩子回娘家了,她娘家在30公里外的一个李姓村子,有父母和一个哥哥可以依靠。
在娘家过了一年左右,经人介绍,嫁给了邻村一个彭姓男子,这个男人也是丧偶带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孩比我爷爷大1岁。这就是我爷爷后来的继父和姐姐。据我爷爷说,他继父对他很好,还供他和弟弟读了书,挑了一担稻谷,算是学费,读的是私塾老式学堂,还拜了孔夫子。他妈妈和他继父后来也生过一个女孩,早夭了。再没有生育。他继父死的时候大概五十多岁,那个时候爷爷已经成家了,是他送的终。
我爷爷性格随父亲,淳朴敦厚。他弟弟比较机灵聪慧,读书比他好,也更顽劣。记得在有一次放学回家,他把他带饭的瓷碗从坡上当轮子滚下去碎了,回家说是哥哥干的,挨了母亲好一顿打。只是他弟弟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得病死了。死前有过一个婚约,后来嫁给了一另个外来汉。
至此,剩下最亲近的就是那个异父不同母的姐姐了。姐姐嫁人以后往来都很亲近。姐姐育有4子1女,小时候待他们如同亲外甥。现如今,姐姐过世有二三十年了,那些外甥们也都做爷爷了 ,来往甚少,各家婚丧嫁娶会有走动。
爷爷的母亲一生坎坷,性格坚韧慈爱。过世的时候是1986年,时年69岁。她娘家哥哥嫂嫂待她很好,我爷爷也最喜欢去舅舅家。据爷爷说,他舅妈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如同莫言《娃》里面姑姑一般的人物,基层党员干部,巾帼不让须眉 。舅舅有三个女儿。但是一直到爷爷70多岁,中元节我爷爷还会回去给外公外婆舅舅舅妈送纸钱。可见在爷爷心中那个家庭对他的重要性。
到了90年代,兴起了一股兴修家谱的风潮,我们的家谱也开始修撰,从1936年到1995年,60余年经历战乱和文革等各种风潮。原来的家谱基本上还是保留下来。在族人的热情邀请下,我爸爸决定把户籍迁回原村子里。那里还保留了我们家的老宅和田地。只是爷爷表示反对,最终没有成行。但是每年清明都会回家祭祖。
说到在老家的老宅,还有一段往事值得一说。那个老宅里还住了另一户人家,我爷爷的爷爷和他爷爷的爷爷是堂兄弟。本来我们这一支很兴盛,可是村子太小了,容不下这么多人。这一支大量外迁,一部分迁往江苏扬州,去那边做官,与我们相隔5、6代。一部分迁往江西抚州。95年修撰族谱的时候有去寻过,没有找到。那个跟我爷爷住一起的那个族兄算是最亲的人了,他的经历跟我爷爷很像。也是幼年丧父,母亲带他再嫁了一个周姓男子,还改了姓。我爷爷没有改姓。那一年找到了他家,从此多了一个同族兄弟。过年和婚丧嫁娶往来密切,后辈包括我们这一代都很亲密。我们这一辈的兄弟都改回了刘姓。
另外一家人去了宜春,跟我家隔了也是4、5代,也是1940年左右出去的,那一家有兄弟6人,都很有出息,在外经商做官。去的时候见到了他门的老大,那个时候他已经病的很重,听说老家来人,平时不愿动的他起身招待,表现的很激动。只是弟弟子侄们不愿参与那次族谱的修撰,没有入家谱。这样的出去的族人很多。
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这是我们原始想要认知的问题。有人说,人有2处根,一处从祖先那里来,一处到子孙那里去。家谱和世代相传的村子就是我们寻根的一本宝典。既然我们不知道我们会往哪里去,那我们就应该去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