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是谁吗?
对,就是乔吉拉德,第一汽车推销员。在他 15 年的汽车推销生涯中,他总共卖出了 13001 辆汽车,平均每天销售 6 辆,而且全部都是一对一销售给个人的。他也因此创造了吉尼斯汽车销售的世界纪录,同时获得了“世界上最伟大推销员”的称号。
在人们问到他推销秘诀的时候,他只说了一句话:其实我真正卖的世界第一的不是汽车,而是我自己,以前如此,未来也是如此。
原来,他并不是直接向他的客户推销汽车,而是在想办法推销他自己。就好像现在我们经常说的: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而是休闲;法拉利卖的不是跑车,是一种近似疯狂的驾驶快感和高贵;劳力士卖的不是表,是奢侈的感觉和自信;希尔顿卖的不是酒店,是舒适与安心;麦肯锡卖的不是数据,是权威与专业等等。再反观我们近年来爆红的很多品牌,似乎无不在验证这条“铁规则”。
“网红爆款”背后的商业逻辑
前一段时间,在我们的微信上,可以说是每隔几天就会有一种“网红美食”突然就刷爆我们的朋友圈。比如“肉松小包”、“鲍师傅”, 再到“喜茶”、“茶颜悦色”,夸张到排队三、四个小时还买不来 1 杯。那这些网红的味道,真的是“好吃好喝到了要上天”的节奏吗?其实并非如此,很多人排队并不是冲着这个产品本身去的,而是喜欢凑热闹、没吃过、很好奇,网上说好吃就都想感觉一下,很大一部分吃瓜群众,就是这种人云亦云的心理,看到“网红食品”就要尝试一番。
站在我们企业的角度来说,商家也正是抓住了消费者们这些看热闹、跃跃欲试的心理,制造一些排队现象,很多人自然会抱着从众和好奇心来一起排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就把产品购买“需要排队”的势能放大了,然后通过媒体推送,进行势能二次增长。最后,这些排了几个小时队买到的人,出于炫耀的心理会发朋友圈,就达成了第三次聚集势能引爆的过程。这就是“网红爆款”背后的商业逻辑,靠卖感觉就把产品卖火了。
销售人员不能为了卖产品而卖产品
前两年,引爆 O2O 餐饮的项目,“雕爷牛腩”、“西少爷”、“人人湘”、“伏牛堂”等,大多都是这样火了一把。当时不但销售业绩可观,而且都得到了高估值,受到资本的青睐。相比之下,我们平时很多销售人员,经常苦口婆心,磨破嘴皮,把一个产品夸成了一朵花,也得不到顾客的认可,最后反而顾客还是因为价格、售后等因素,犹豫不决, 没有成交,销售的过程非常漫长,也非常吃力。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销售人员是在为了卖产品而卖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顾客也会非常理性地为了买产品而买产品,这就对产品本身产生很多方面的考量。而在目前的销售市场中,很多时候,我们企业营销把客户的关注点转移到了心理上,顾客也并不是为了买产品而买产品,更多的是在买产品背后的东西,买一种感觉。比如服装店, 促成成交的可能是“服务的感觉”;菜市场,成交的可能是“占便宜的感觉”。这是一种新的消费现象,是人们对于新鲜性和时尚性的需求。
企业要长久发展,还得靠自身产品
不过,虽然像这类“网红美食”成为一种新的消费现象,但靠限量供应的“饥饿营销”,或者自媒体宣传的“病毒式营销”,形成企业卖感觉赚钱,这种背后体现的都只是当下的一种互联网思维而已。这样的买卖效果并不能长久,要想真正吸引住忠实的顾客群,核心还得在
产品上。换句话说,靠感觉营销只是赚一时的快钱,但这会造成一种假象,企业若要长久发展,还得靠自身产品过硬。
像 2012 年黄太吉刚成立不久,就靠“开奔驰送煎饼”、“美女老板娘” 这种另类事件而一炮走红,很多顾客为“一看稀奇”的感觉买单,一度呈现了“买煎饼像买春运火车票”的疯狂场景,其估值也曾高达 12 亿。但没过多久,大量工厂关闭,商家集体出走,最终沦为商业里的一纸“病例”。这样的企业,就是在疯狂的“感觉经济”里,以为自己获得了潜力巨大的市场,最终淹死在自己制造的泡沫里。
相反,没有钱、没有人脉、甚至没有手臂的谭传华,为了更准确地摸准市场的喜好,不断改良、加工、精细自己的产品,按照市场的反应去调试、去整改,在营销里不忘琢磨自己的产品,最终把“谭木匠”做成上市公司,自己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中国梳子大王 。
好牌总有打完的那天,故事也总有听腻的时候。为卖产品而硬卖产品,为营销而赚营销,只会成为时代车轮里的弃子。一个真正被市场认可的产品,必然是经过反复的试错、验证、改良和创新,也只有不断地打磨,才能跟得上不断升级的消费观,才能牢牢黏住你的用户,利润也才会以指数增长的方式回报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