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午饭时,又接到儿媳打电话来,还是说不让去西双版纳,觉得离缅甸太近了,不安全。问了刚从西双版纳来这里旅居的旅友,说很安全,离打仗的地方很远。说到是媳妇担心时,饭桌上的旅友都在夸媳妇懂事,知道牵挂你们。还说,媳妇懂事,你这婆婆的角色就好做些。
因为儿子是今年七月底结的婚,满打满算四个月,更何况,结婚后他们就单独过日子了,所以,对婆婆这个角色几乎还没啥感觉。
但旅友们的话,的确让我对”角色”有了一系列的联想。
一出生,我是父母的女儿,有了女儿的角色。有人会说,这是所有角色中,最容易做得的角色,也是最幸福的角色。不,我怕就是个例外吧。
因为,爷爷是逃荒来到我们的村庄,所以是单门独户,再加上父亲是单传,又处重男轻女的时代,何况到我已是父母的第三个女儿。所以,我是多余的”三妞”。多余到什么程度,都7岁了,都没人给起个名字,从生下来,喊”三妞”,喊到7岁上学。所以,女儿这个角色,在我的童年是留有点阴影的。
这些阴影,一直到我成为我们这个偏僻小村庄,第一个跳出农门的女孩子,才似乎有所淡化。
后来结婚,有了第二,三个角色,那就是妻子,儿媳。
这两个角色的失败,或许有”三妞”效应的原生家庭遗留下来的敏感,多疑的自身问题,也有改制下岗的社会背景所造成的,那就是”贫贱夫妻百事哀”。两个有亲密关系的人,不能报团取暖,共同抵抗风险,两家族老人又没能及时引领(这里的宝贵教训需要吸取,无论作为晚辈,还是作为长辈)。
第四个角色,妈妈(确切的说是一个单亲妈妈)。婚姻的解体,而受最大影响,也是最无辜的,那就是孩子啦。可想而知,作为妈妈对儿子的彻骨内疚感(没给儿子一个完整的家)和单亲妈妈生活的艰辛。还好,孩子三观很正,又天生聪颖,又懂得要自身努力。至使第四个角色,成了我接连失败后的一大告慰。
8年后的再婚,又有了第六个角色,再婚妻子,这需要克服”二婚是贼”的魔咒。我的经验就是:坚守那句该是你的跑不了,不是你的挣不来,一切随其自然。
关于第七个角色,后妈,后婆婆。因为不在一起生活,相处时,相敬如宾,生活中能帮的尽力。只管诚心待人,不问结果如何。
至于刚刚升级的自己孩子的婆婆,提醒自己,帮孩子接受自己婚姻中的教训。除了自己做一个明理的婆婆外,还要注意为他们的小家,做一个保驾护航者。
想来,这人真的不易,每个角色都有每个角色的艰难,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