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我们仨》最后一部分,杨绛女士回忆与钟书先生和女儿圆圆一起经历的幸福、磨难和成长。关于女儿幼年圆圆头的描写十分诙谐生动,在杨绛的娓娓道来下,一个活泼可爱,耳聪目明,个性鲜明的小小人儿跃然纸上,而且酷爱读书,过目不忘,尤其是学钟书先生用两根手指捻起纸张读书的习惯,有模有样,稚嫩中透着老成,憨态可掬,还有一家人在外吃馆子,父女俩总爱津津有味地听着别人家长里短,还加以分析品论,很是有趣。再后来读到文革,反左反右运动时,杨绛先生一家三口都下放到农村、工厂,掏粪、喂牲畜,还要经常参加各种批斗大会,以检验其对党的忠诚。每天都在小心翼翼、担惊受怕中度过,文字更是不敢写了,杨绛索性就埋头翻译《堂吉柯德》,而钟书完全用文言文写作,让那些红卫兵一头雾水,便也不好诬陷。那段日子过得很是清苦和煎熬,极端的政治高压下人人自危,他们一家由于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更是受尽排挤和白眼,要么挤在一间办公室里,要么挤在破旧的学生宿舍里,缺衣少食,精神上也被长期压制和折磨。读来也觉得很辛酸,他们本可以留在国外,过着优渥的生活,却因为难以割舍祖国,倔强留守故土,令人很是敬佩,其实大部分人都做不到这点的。读完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与别的家庭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斗嘴打闹,动不动就恶语相向,他们这一家非常和谐温馨,安静融洽,彼此既各自独立,又相亲相爱,一起悠悠地细数岁月静好,将生命过得那么精彩、充实。我想大概是读书多了,思考多了,见识自然也广了,谈吐和涵养潜移默化中也就升华了,不屑于将时间花费在无谓的琐事和虚荣上了,而是热衷于真正有意义的人和事了。看来人活着,要一直多读多思,读书能让你阅尽千帆人生,不读书只能娱乐至死,一生止步于肤浅与流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