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铁出来步行至单位,大约有一公里半的距离,按我正常步行速度,大约需要走15分钟。
在这个过程中,经常有人从背后赶过来,超过我一路远去。今天早上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不过,对于这个情况,我今天增加了一些思考。
有人超过我,这是最直观的印象,或者说是通过感官能够直接感觉到的状况。然而这个状况是怎么才出现的呢?这是个问题。
大约因为自己职业的缘故,马上就从速度的角度进行了技术性分析。一个人步行的速度,取决于两个参数:步幅与频率。
步幅,就是每次迈步时两只脚之间的距离,注意不是从前脚脚跟到后脚脚尖,而是前脚与后脚同样位置之间的距离。比如前脚从脚尖算,后脚也要算到脚尖,或者都从脚后跟计算也可以,需要保持同样的位置才行。
频率,就是一秒钟或者一分钟,总之是一个特定时间范围内,走了多少步。当然一步就是一只脚往前迈一下,古人称之为“跬”的那个意思。
如果深究,任何一个人的步幅与频率都不是固定的,不但今天跟明天肯定不一致,就算前一步跟后一步,也会有微小的差异,不过考虑到计算的便利性,只能暂时简化,认定在某个时间段内(比如超过我的这个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我跟在后面认真研究前面超过去的那个人的这两个参数,同时默默跟自己的对应参数比对,发现不论是步幅还是频率,对方都强于我,所以速度就快过了我,超过我就是理所应当的结果。
粗粗一看,找到了现象的原因。现象是步行的过程中有人超过了我,原因是对方速度比我快,而造成速度比我快的原因,是步幅与频率都强过了我。
但是心里并不满足,还有一个为什么,那就是为什么他要走这么快呢?
对这个问题,因为没有直接访谈,只能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
比如快到上班时间了,不快走就可能迟到。比如本身就是一个风风火火的人,不论干什么都要讲求一个速度,跟直接目的关系不大。也可能有什么着急的事情,比如赴一场久盼的约会,比如帮一个急需援手的朋友。我相信,因为人本身的不同,这个原因会有很多种。
把问题思考到这个地步,其实都还是浅层次的,就事论事的思考。我需要转变思路。
凡事都是相对的。从我的角度感觉到的是对方的快,站在对方的角度,会认为我像蜗牛一样慢腾腾不着急。这是一个方面。
我看到了对方的快,对应的就是自己的慢。对方超过了自己是一个现象,如果只看到了对方的快,看不到自己的慢,等于只看到了客观,没能看到自身主观的一面。
自己能不能也走那么快?能不能走的比对方还要快,实现反超?其实都可以成为思考的内容。
到了这一步,思想仍然没有停下来。我想的是,如果在某一个自己比较在意的事情上,有人超过了自己,自己应该怎样来分析原因,怎样来找到解决办法?(其实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类比为有人超过了自己。)
首先要找对具体现象,不能把对方超过自己看做别的情况。找到了具体现象,再认真分析导致的原因,而在原因分析的时候,一定不要流于表面的理由。比如自己设计的零件加工上出了问题,表面看是加工方的责任,但是也要想一想是否因为自己设计的过于复杂,导致了对方更容易出问题。
这是一个思考问题的必要角度。如果仅仅看到对方速度快,就很难察觉到是自己慢了。察觉到了自己慢,却简单归因于对方太快,也不是办法,这就只见客观不见主观,那么就不可能找到反超对方的思路。
而最重要的,是要看到所有现象以及理由的背后,都是思想认识的结果,所以最终要归结到思想深处,所谓的“灵魂深处闹革命”,自有它的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