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李玫瑾:这4件事别替孩子做

李玫瑾:这4件事别替孩子做

作者: 春语_1 | 来源:发表于2022-09-17 08:43 被阅读0次

    60分父母,才能养出100分的孩子。

    孩子的成长需要历练,别让你替孩子做的这些事,都成为孩子未来人生的坑。

    每个父母,都想把世上所有的美好送给孩子。

    可以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竭尽全力的。

    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因爱而表现出来的一些教育方式和行为,你以为是在爱孩子,其实却是在不知不觉中害了孩子。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6岁前斗勇,12岁以后斗智”,6岁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

    一个孩子从出生到6岁,这个阶段的培养和教育非常关键。

    不仅要科学喂养,亲子陪伴,还包括习惯培养,行为塑造等方方面面;

    这个阶段的工作做到位,后面的路会省心很多。

    我们愿意为孩子付出辛苦汗水,愿意为孩子付出精力财力,甚至愿意为了孩子付出生命。

    但是,父母付出的再多,就能教育好孩子吗?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教给孩子的所有东西,孩子都会以另一种形式,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6岁前,父母千万别代替孩子做这4件事,影响孩子一生!

    01 孩子能做的事,别替他做

    我们自认为是爱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无私的、最完美的,其实却在深深地伤害孩子。

    因为,越界的教育有可能比缺失的教育,所带来的后果更严重。

    替代孩子做事情,不仅剥夺了孩子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也让他失去了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白了,其实就是父母没有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就是在暗示我们比孩子做的好、比孩子有经验、不信任孩子的能力。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过一个“60分妈妈”的概念,很有指导意义。

    根据温尼科特的理论,孩子的心理发展经历了绝对依赖、相对依赖和朝向独立三个阶段。

    绝对依赖阶段,是0-6个月;

    相对依赖阶段,是6-24个月,可能会延长一些;

    朝向独立,2岁之后,从相对依赖到朝向独立是个持续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时期,不同的儿童显现出不同的差异。

    从孩子成长发育阶段性特点来看,孩子2岁之后,可以独立行走,学会了抓握和运用自己的双手,独立意识也越来越强。

    孩子2岁之后,母亲就要逐渐减少对孩子的照顾,做一个“60分妈妈”而不是继续做一个凡事替代孩子做的“完美妈妈”。

    这个时候,父母就要学会适当放手,把空间留给孩子去探索。

    正如蒙台梭利博士所说:

    “我们习惯服侍小孩,这对他们不仅是一种奴化,而且也是危险的。

    因为这很容易窒息他们自发的活动和独立自主意识,扼杀他们十分有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请帮我独立完成”是每一个孩子天性的内在要求,所以,孩子能做的事情,父母别替他做。

    02 孩子该犯的错,别替他避免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犯错是常有的事情,别怕孩子犯错,那是孩子成长必经的过程。

    孩子从出生就开始用感官在认识周围的世界,对周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蒙台梭利博士指出,儿童是天生的感官探索者和学习者,这个探索活动的高发期是在0-6岁。

    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孩子成长的过程。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所做的事情只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对孩子犯的错误要有一定的包容心和耐心。

    我们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放手让孩子去做,鼓励孩子独立完成。

    即使成果可能并不完美,但在他们的犯错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增长生活经验。

    比如2-3岁的孩子,让他尝试自己穿衣服、穿袜子;

    4岁的小朋友让他帮着摆碗筷、刷刷碗,能够很好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生活中,当孩子在尝试有挑战、有难度的事情时,家长不要第一时间就想着阻止他,这是他对外探索的宝贵历程。

    即便孩子犯了错,也不要苛责,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认识错误,从中汲取经验。

    不断地试错、收获经验,孩子也会更快速地成长。

    03 孩子该发泄的情绪,别替他压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而作为弱小的那一个,孩子的情绪常常被忽视和压制,有的甚至被嘲笑。

    心理学家鲁道夫表示:父母回应儿童表现情绪的方式,对儿童今后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反观现实生活中的成人,可以说绝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容易掉进情绪的“陷阱”。

    带着情绪教育孩子,不能客观地看到孩子问题的本质,也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些被压制情绪的孩子,如果没有及时释放出去,对孩子来说是一场恒久的劫难。

    弗洛伊德曾说过:

    “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

    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世界心理卫生组织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统计,根据统计显示:

    我们70%以上的情绪,都会以“攻击”身体器官的方式来消化自身的情绪困扰。

    情绪不是洪水猛兽,它是孩子情绪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所以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不管是好或是坏,作为父母,都要接受孩子的情绪。

    并从正面去引导孩子发泄情绪,让孩子情绪软着陆。

    孩子该吃的苦,别替他拦下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不是刻意为孩子遮风挡雨,而是让他们学会吃苦。

    在小小的年纪,就培养独自面对风雨的勇气和闯荡世界的能力。

    让孩子吃苦,目的在于通过让孩子经受一些“苦”,启迪他的心智、改变他的思维方式,让其性格变得更加成熟稳定。

    有时候不是孩子不能独立,而是家长不敢、也舍不得让孩子独立,更舍不得让孩子吃苦。

    家长要明白,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洗礼,生长在我们羽翼下的孩子反而会因为翅膀羸弱,在社会上吃很多苦。

    所以,有远见的父母,会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吃苦,尤其是独立、自理、自律的苦。

    杨绛先生说: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

    不同程度的放纵,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不同程度的锻炼,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绩。

    这个世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一定要让孩子吃自律的“苦”,这是孩子未来自我成长的基石。

    舍不得让孩子吃苦,这个世界会让他吃一辈子的苦。

    为人父母,不仅要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支持和无条件地爱,更要有为之计深远的智慧。

    人生海海,浮浮沉沉,孩子终归要自己闯荡人生的江湖,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就无法再挽回。

    愿你我都能在行动上给予孩子信任和放手,看到自己的问题,然后慢慢修正。

    尽早发现问题所在,尽早改进,与孩子同行,让教育不留遗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玫瑾:这4件事别替孩子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nis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