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是我收获最为丰富的一周,因为我打算重新认真的认识一个老朋友,那就是“绘本”。为什么这么想呢,先从我都做了哪些与绘本有关的事情开始吧。
1.由绘本中的小细节联想到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事情
在众多可选择的绘本中,我选了《我爸爸》这一本经典的绘本封面进行临摹。封面上是和绘本名字相呼应的一个“爸爸”的形象,因为是临摹,所以封面上的小细节,我也有仔细观察并会尽可能的表现出来。最吸引我也让我在绘画过程中感到有点难表现的就是“爸爸”脸上的红晕。“为什么会有这么深的红晕呢?”我的第一猜想是这个爸爸因为穿的太厚了热的脸红吗?我将我的想法和朋友谈了谈,朋友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猜测:“会不会是这个爸爸因为做鬼脸逗孩子的这个举动令他感到局促和不好意思,所以脸上产生了类似于害羞的红晕。”联想到平常在家里的老一辈的大人,他们想要亲近孩子做一些逗乐孩子的举动但是又会有点放不开,也会有这样的表现。这可能只是我们两个人的小猜想,但是感觉还蛮有意思的,从一个小小的细节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有的时候这些联想可能和绘本没有关系,但是也有可能这也会成为孩子喜欢某一本绘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感觉绘本中表现的内容让孩子自己觉得亲切和熟悉,会让人进入一个幸福令人会心一笑的回忆。
2.阅读《亨利的地图》,了解孩子秩序敏感期
《亨利的地图》是一本来自新西兰的绘本,作者大卫·艾利欧特是一个人生经历非常丰富的人,他先后干过很多工作,比如在南极洗过盘子,当过老师,还在动物园做过看门人。可能是因为最后在动物园的这份工作给了他很多灵感,在他的绘本中,动物们都被表现的活灵活现,可爱极了。《亨利的地图》就是一只爱干净的可爱小猪为自己待的农场绘制了一幅地图,为的是让里面所有的东西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一切变得井然有序。读第一遍的时候我想的是这本绘本可能是想要给孩子表达亨利在绘制地图中的认真和负责,启发孩子在做事情时也要有这样的态度,但在网上进行搜索看到一些对这个绘本的解析,我想我理解的还是浅显,文章说绘本还有一层是想要表达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孩子在一定阶段会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由此逐步获得并发展起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和适应性。参考我搜索到的解释再联想到日常工作中班级孩子的一些表现,就有一个例子。比如之前班里孩子吃饭时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标志贴在桌子的一个位置,孩子们要找到自己的标志坐下,一般位置都是不变的。但是记得有一次我们上课调换了桌子,吃饭时有的孩子就会表示自己的标志被换了地方,要求回到原来的位置,现在想想这可能也是一种孩子秩序敏感的表现。
如果没有读到这本绘本,那么我可能不会有机会去深入了解什么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就会错失一个很好的学习探索机会,所以绘本不仅仅是孩子最好的朋友,也是大人的好朋友,就像我最近看的张丹丹老师的讲座中提到的,再大的人也会被一些有意思的绘本所吸引,绘本的魅力不止对孩子散发,对我们同样有效。这就是为什么我要重新认真的认识绘本,因为它真的很棒很厉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