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跟我讲了这么一件事,他们公司的一位部门经理离职了,在决定新经理人选时,领导层否决了呼声很高的一位人选,原因是她爱当和事佬,特别好说话。
我感到很有意思,为什么这样一个受大部分欢迎的人,领导却不喜欢呢?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 子贡问道:“满村的人都喜欢他,怎么样?”孔子说:“不行。”子贡又问:“满村的人都厌恶他,怎么样?”孔子说:“不行。不如村里的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
朋友事例中的那位人选就是典型的“好好先生”,这类人在我们的印象里总是因为谁都不得罪,所以谁都说他好,往往能够左右逢源。仔细想想,对老好人的喜爱也许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场景。在一段弱关系里,我们当然会非常受用他们的忍让和顺。他们能包容我们的喜好,让我们感觉很好。问题是许多事情并不是请客吃饭,不要求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平衡。你如果与老好人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也许你就会有不同的体会。
工作中老好人没有原则,没有担当。工作中的老好人有这样一张脸 :别人说什么,都附和好。问意见,永远没有。讨论时有分歧,从不站队。遇到冲突,能避就避,看到错误,不敢指出。更有甚者,两头讨好,对问题听之任之,出了事情,事不关己的玩消失。夫子曾说过:“乡愿,德之贼也!”骂的就是此类不分是非的墙头草。
生活中的老好人没有底线,亲疏不分 。生活中的老好人有这么一个面孔:谁请他帮忙,都不忍拒绝。看过郭东临的小品《有事您说话》吗?里面的表演虽然过于夸张,但的确有一些老好人,为了面子不断的付出,给予别人帮助,却弄得自己的生活一团糟。更不能忍受的是,为了帮助别人,置父母至亲于不顾。儒家对于“仁”是讲亲疏厚薄的。孟子就说过:“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应该如何做呢?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仇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如何回报恩德?该用公正来回报怨恨,用恩德回报恩德。”
夫子真的是个非常通透的人,短短几句话就到处了处世的道理。现在流行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用博弈论来分析解决,其实夫子的话明明白白就告诉我们,人际关系中要讲究公平。你对我好,我对你好。你对我不好,那么要么不跟你玩儿了,要么公平起见,你道歉接受惩罚。
所以夫子从来没有让我们都做一个“好人”。墙头草式的老好人,实则老烂人。对谁都好的老好人,往往害了自己人。“恩怨分明”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网友评论